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兴全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定格的力量
[ +  文字大小  - ]

摄影让人们按下快门就可以记录日常的一切,虽然这些不过是简单的电子记录过程,但成像的画面对于每个人来说,或许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每位摄影师都有自己对摄影不同的定义。2019627日兴全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上海精品场,我们邀请到了在新闻摄影领域三位重磅大咖,带我们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

 

陈杰,《新京报》首席记者

“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的时候我是记者,放下相机的时候我是个普通人,我也有正常人的这种同情心,也有恪守记录真相的职业素养。”年过四十的陈杰,是业界少数仍然活跃在新闻一线的“老媒体人”。

 

20148月,他曾跨越一千三百多公里进入腾格里沙漠,拍摄沙漠腹地的黄沙黑水;20158月,天津港发生举世震惊的爆炸,身在国外的他闻讯赶回,用自己的镜头还原核心爆炸点的全景;20165月,他和朋友一起徒步从从悬崖峭壁进入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让走崖壁、爬藤梯的孩子们有了平安的上学路。

 

为了获得报道所需的新闻素材,陈杰常常不惜身犯险境,几次与死亡擦肩;为了完成一个选题,陈杰可以花上数年的时间持续追踪。“一丝微光,敢搏黑暗”,他一直在路上,以文字、以影像,以一颗赤字之心,关切着每一个平凡的个人的故事,关切他们与命运的抗争,记录着他们与自然博弈的那种倔强的力量。

陈杰说,他要像詹姆斯·纳切威那样,70多岁还扛着摄像机奔赴新闻现场,跑得一点不比年轻人慢。

卢现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作为一个摄影人,有两个责任,一是做历史的见证人,二是做传播者”。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卢现艺穿行了贵州80多个县市,无数个民族聚居地,行程近30万公里,用自己的镜头定格下一个个贵州原生态部落的真实面貌,将苗族史诗《亚鲁王》这一中国少数民俗口传文学变为细致入微的可视化影像。

 

在卢现艺看来,人类学摄影者应该以观察、参与、不干预的方法切入,记录空间的每一个细节符号,用不同的典型画面来讲述一个故事,一个仪式。较之镜头语言和形式感,他更关注镜头下那些朴拙、本源却更指向人心的东西,那些发生在贵州山野田间的家族变迁和生老病死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意蕴。

 

时间永恒流逝,但摄影却可以定格年轮更替的轨迹,它的魅力也恰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的瞬间。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不妨找个时间放慢一下脚步,去影像的世界里开启一次时空之旅!

王景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13岁第一次接触摄影开始算起,王景春从事这一行已经有近40年的光景。这位武大新闻系摄影专业的毕业生,曾担任过一线摄影记者,经历过灾险、体验过生死;也曾出任《南方都市报》编委、视觉总监,带领团队完成一个又一个重大摄影选题。头顶众多光环,王景春却只想做一名心无旁骛的摄影师。

 

 

江河山川以我们始料不及的速度与方式变化着。席间,王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的作品——《大江大河之三峡》,黑白底色的照片里,有家人的离别、故土的变迁。他既记录过大江大河的变迁,也捕捉过日常生活中家人的点点滴滴。王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最好的摄影题材就在我们身边。

 

纪实摄影大师艾略特·欧维特说,摄影是一门观察的艺术,它是关于在日常中发现有趣的东西,它和你看到的以及看的方式有关。

抽象摄影家亚伦·西斯金德则认为,摄影是一种感觉、触摸和爱的方式,你在胶片上烙下的是永恒记录,尽管所展现的是很小一块,但在你大脑忘却后照片依然能存留这一切。

而对新闻摄影师来说,摄影是不畏高山而仰止,不畏大海而却步。摄影师不止要记录历史与美好的瞬间,还要有作为记录者的责任感和担当!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兴证全球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感受穹顶之下、雪线之上的壮美    
        ●兴证全球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欣赏河流的精彩之美    
        ●兴证全球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感受来自海洋的宏伟与温暖    
        ●兴证全球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感受来自地心的滚烫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