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是第二次来这个大讲堂,上一次是讲的题目是图像正视,就是用一些几十年来的老照片,怎么把中国的历史持续的记录下来,这样的一个讲座,那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让摄影回到内心的安静的家,那这个题目其实也是我对,中国摄影现在的这种生态环境,一种思考,一种观察的出来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摄影有一点点太乱了,太快了,太杂了,但是杂的同时又很多人拥挤在,其实摄影的道路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很多的人,只拥挤在一两条道路上,那中国摄影的生态,现在是一个这样的情况,现在拿相机,我说的相机是好相机,拿好相机的人在中国已经上亿,这个数字在前年的时候,还是三四千万,他就以这么快的速度增长到上亿,那世界摄影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方,尤其是转移到中国,那肯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事实,中国肯定是一个摄影的大国,但是我们自己做编辑,做策展人,做理论,就会想,拿那么多相机我们为世界上,贡献了什么东西,我们在觉悟上,我经常说摄影其实是贡献观看,贡献觉悟,我们贡献观看贡献觉悟了没有,谢谢,我自己做我们国家多项赛事的评委,比如说国展,这是大家搞摄影的人,一定要参加的一个展览,做金像奖,金像奖是中国摄影一个,个人成就的最高奖,我自己也是这个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一个评委,那我们几乎每个月都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评选,有国家级的有行业的有省里面的,我们每次参加当这个评委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就是你需要穿越过,百分之九十不好的照片,这个不好的照片就是什么呢,我们看到雷同的照片,不轴芯的照片,非常简单花红柳绿的照片,达到最后那么一点点的好照片,所以我觉得我很一些好朋友,我们其实包括讲课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影响很多人,那我们就来做一些实验吧,其实明天早晨一早,我就要去内蒙古,一个叫达茂的地方,我又要去做类似这样的,一个摄影的实验,我们还是中国的,顶级的一些摄影师,对摄影有思考的人和当地的人,共同拿起相机来,对一个范围很小的地方,进行持续的一种记录,那我今天我们就把这个灯关了,一边来看一边来讲实验的始末,和我们的一些观点好吧,谢谢,为什么要做农民的一个实验活动,是因为我持续我和李梅,王铮,还有余德洵,我们连续做了好几年的,农民摄影大展的评委,我自己也是这个奖项的,副主任委员,那我们就发现,就是农民大展,后来我参加了国展,基本上拿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那我们每次我们都说,为什么农民他的眼光,后来我们知道,他那个身份证,也是就是农民,但是有一些地方的农民,他基本上和城里面是没什么区别的,我们的农民现在也可以拿,特别好的相机到新疆区拍,到草原去拍,到西藏去拍,甚至可以去到非洲去拍,但他们拿来的东西,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没有关,和内心没有关,和他独特的观看没有关,那我们在参加这个每一次我们做评委,也是那三天时间,很煎熬,也有抱怨,那当时摄影家协会的党总书记,李前光同志后来是王瑶,他们说你们既然这样的认为,你们何不做一些摄影的实验,把你们认为农民应该拿什么东西,我们正在前年年底的时候,分了三个组,这三个组是,每一个组是由一个中国最好的摄影,和中国的一个编辑组成,那我们有一个组就去拍,东莞的农民工,看他们怎么记录自己,我们就是把相机买来送给他们,那个相机其实,我们一会儿看到农民拍的相机,拿的相机,六七百块钱吧,然后还有一个组就是去宁夏,还有一个组河南,河南是由我们非常杰出的一个摄影师,余德洵先生和李梅组成,那选择这个地方,是一个叫王铮的摄影师,王铮是我们国家一个回族,回族摄影师非常杰出的一个人,他用八年的时间,拍摄西海部地区,他自己是从西海固出来的,那最后因为他的父亲,在这个叫西吉的地方,当过第一任县委书记,他自己也是在那出生的,他就找了一个这样的一个村庄,村庄的背景就是要移民,移民,我们去的这个村庄叫上圈组,我一会儿可能不停地要提到上圈,上圈组我们带进去了五个相机,那就是这五个相机,因为那个村庄是通电,才是两三年事情,那全村可能只有一两个电视机,那我们拿进去的相机呢,那我们拿进去的相机呢,那村民肯定是从来没有见过的,那他们就虽然是五台相机,为什么这上面写29位村民,我觉得是更29位,甚至更多的人使用,比如白天孩子用,然后妈妈用,妈妈用完晚上爷爷又拿去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村庄,你看这个村庄是,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只剩下,20多户人家了,在一起山洼里头,他要移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水和没有路,我们为什么选择冬天去,就是因为冬天,只有冬天才能进到里头,西海固大家如果要是去读过,张承志的那本书《心灵史》,大家都知道西海固是,全世界都是有名的贫困的地区,他现在就要移民是政府的,一个非常大的举措,那我们既然发起了这样一个活动,我们每一次活动都会对摄影者,有一些特别的提示,是由作家摄影界共同发起的,民间性,公益性,文化性,学术性,独立为一体,鼓励所有的参与者,为西海固献出自己爱心,帮助你所居住的家庭,比如我,我就会居住到一个,和农民住在一个炕上,我进去了两次,哪怕是一件穿旧的衣服,一个孩子玩旧的玩具,一只铅笔,一句祝福,第二个是尊重当地的名族习惯,其实回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的名族,我们希望在进去以前,应该在网络上或者其他的渠道,得知和回族人相处,你应该注意些什么事项,西海固严重缺水,我们就是希望大家节约用水,我自己两次进去一共呆了七天,我是基本上是用湿纸巾,我们会有这么小瓶的水,真的是舍不得用他们的水,一会儿我们会看到他们的水,来源是多么的困难,本次活动每位参与者,不做时间上的任何规定,长短可以根据你的工作来定,最长的有我们摄影者待了六十多天,短的一两天吧,2012年12月14日,包括摄影家导演作家,在内的第一批三十人进去了,然后陆续在1月2月3月,陆陆续续有艺术家进到这里头,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那摄影师这参加的八十多个艺术家,艺术家里面,纯粹的摄影师可能有,差不多四五十名吧,那我们说的摄影师,就是有职业摄影师,有记者,有爱好者,手里面拿的相机,都是非常好的相机,那我们给农民的相机,就是六七百块钱的相机,我们现在在看的第一批照片就是,我想大家能不能看出,这个照片是农民拍的影像,还是艺术家拍的影像,我是这个整个活动的,是学术委员和影像总监,我现在放的这个片子是,一张农民,一张摄影师,好了我们往回看,这张是村民拍的,这是艺术家拍的,这村民拍的,这艺术家拍的,这是艺术家拍的,拍这个照片的是我们国家,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叫王悦先生拍的,这是村民拍的,女孩子拍她的弟弟,这是艺术家拍的,这是村民拍的,因为这个村子里面山雀特别多,艺术家拍的,村名拍的,这个村子里面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全部在这个要走二十里地去上学,这是一个年轻的父亲站在村头,等他的孩子回来的时候,这艺术家拍的,这是村民拍的,那个村民大概是有信仰的地方,他们那的男士可能有一个,非常小的做礼拜的地方,可能一天要进去五次,那其实这个画面,他们是在看那个相机,他们是在看相机,但是非常有一种神圣感,好像是看他们的金书一样的感觉,艺术家拍的,村民拍的,艺术家拍的,村民拍的,艺术家拍的,村民拍的,艺术家拍的,这是村民拍的,这艺术家拍的,第一张村民拍的,第二张艺术家拍的,我们这个活动每天拍完,我们就在炕上沿躺,我讲的第二个主题就是,村民的摄影行为,纯粹如上圈枯黄的芨芨草,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冬天,只有一种草在风中,黄色的很朴素,村民完全不知道摄影为何物,村民也不知道,我要拿这个照片来干嘛,我去讲他们没有这个概念,我去出版也没有这个概念,但是我们的相机,我们摄影者拿起相机是必须有目的,我要干嘛,他们因为不干嘛,所以他们作品就,我接着说,我们把五台卡片相机发给村民,对村民,只发相机,只告诉怎使用,完全不在摄影上进行指导,我原来我们也做过这样的项目,我们会具体的指导,你拍你的妈妈,你拍你的牛羊,你拍你的灶台,我们这次我们就试一次,不指导,看看到底能出来什么东西,我每天早晨出门就有,艺术家也会问我,因为他们知道最后,书我会来编,展览我会来测,啊陈老师怎么拍啊,我说什么都,我对艺术家都讲,把所有的框框,做过去所有的东西,全部把它打碎,回到原点,那对村民我只是说,你就是会使用就行,就别把你拍的照片删掉就行了,然后我们来看村民的东西,12岁,这个有几个村民在我们在北京,做巨大的展览的时候,他们都来了,这个小孩第一次离开村庄,第一次走到县城,到了银川,然后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个马温,因为那个相机啊,我经常有时候觉得,我们现在使用的相机,把我们摄影者弄坏了很多的习惯,我们会被不好的影响,比如说拍的不够好,离的不够近,这是一个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他是对站对记者而言,但是我们这个。
就好像在摄影就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所谓的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其实有的时候不是好事,因为视觉冲击力,就是要离被摄者很近,然后不给被人尊严的,那种拍摄方式,因为这个村民呢他拿着这个相机,他没有光胶,他也没有长镜头,他看到的一个这个,他只能这样拍,反而他们出来了一些,让我们非常意外的一些东西,我们在评选也罢,编书也罢,我经常在心里面就想,哎呀让我多看到几张,让我非常陌生的画面,因为我看到雷同的太多了,而且我经常就想,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拍的,是传播还是去,我们就看到但是村民,他这个构图,就是我完成陌生的一个东西,因为他没有受过什么中心点,什么训练,他就拿起来就拍,我们看到人和土地的关系,人和雪原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他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我还有一个发现,就在村子里头,我们没有看到过一本书,更不要说有画的书,一是要搬走了,还有就是真的是过于穷了,所以他们的视觉训练,比如这个叫马温的12三岁的小孩,他的视觉训练从哪里来,我们想就是有的人他就是有天赋,你看他去拍他的弟弟,因为他没人有人告诉他,你必须得横屏竖直,你必须得把人,他就拍的一个斜的东西,反而让我们出现了我们,特别想期待的一种,一种动的效果,那这个在我们原来的训练当中,你可别把人放树枝那拍,人头上不能长出那么多树枝,他不管,他这样拍的一个很生动的东西,他拍他的弟弟,你看那个地平线,我们现在所有的照片,我拿着没有经过任何的剪裁,没有动过,马温也是我的房东,我们最后在出,七百页的那本书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快乐和悲伤》,都喊不出来,就是因为马温有了妻子,马温有了妻子,四十岁,他已经儿孙满堂,我觉得我跟他的相比,我的幸福完全不比他多,我的悲伤不比他少,他就是没水而已,他就是那个地方小而已,但是从内心的我看到她,非常安详的和老公,和孩子,和孙子在一起,我们来看马文有给他的相机,很正常的相机,但她早晨拍了几张后,相机好像进了沙子了,她相机就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但她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就一直就用这样的方法拍,然后我们在北京做展览的时候,马文有的照片居然是,被外国人要,要买的照片,他们说这是当代嘛,这是怎么弄出来的,虽然说进了沙子了,后来有人帮他处理了以后,他又回到原状了,所以有的时候那个所谓的,当代摄影,所谓的观念摄影,他有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我们在展览的时候,一个是马文有的照片,外国人要买,还有一个4岁小孩,拍的照片,全是虚的,但是也很有意思,外国人就觉得这是当代吗,这是你们搞的,一个什么是那个那个,马晓萍,马晓萍是我们叫她文艺女青年,我们在那个村子里面,一两个月时间,有两个女孩子出嫁,我们拍到了她们出嫁的全过程,后来我看到这个马晓萍给,一个摄影师写来的一封信,说,我结婚了但是你们全走了,你们没有拍到我的婚礼,她是有文化的人,他也是很伤感的写那个,这是她拿着相机,拍她和她的妈妈,她会这样去理解她们家的羊,一个麻袋,就是她们只拍她们眼睛里面,我看到的东西,和我感兴趣的东西,我有情感的东西,刚开始我拿到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彩色照片,就是我拿起来的时候,我不知道,还是回到陌生画的话题,我说这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她站在镜子那回到了她们家的窗,在镜子里头拍,她拍她的小弟弟,马晓富,只有五岁,我们头一天晚上,我们在那呆到第二天晚上,我们开始做研讨会了,摄影家们那都是大牌摄影家,谁也不肯第一个拿出自己的东西来,那我们拿村民的吧,第一个放的就是这个马晓福的东西,我记得放到第二三张的时候,人们就欢呼起来了,就叫起来了,但农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叫,我们就啊啊的叫,然后我说谁是马晓福,后来说是一个小孩,我说看一看马晓富,后来就从地下把他,他那个时候已经困的不行,他把举起来给我们看了一下,就这个马晓富,马晓福我请他来参加了,北京的开幕式,马晓富的这张照片,是我们最近在写文章也罢,在研究也罢,就探索大场域,就是人放的大场域,我们好多摄影师已经不太,就是说的我要拍风光,我就没有人,我要有人,我就绝对要离的很近,这个大场域的东西,我们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这么一小孩,我记得他第一张就放的他这张照片,他因为特别矮,他拿着相机就只能这样子去,你看他这样子去拍他的妈妈,他的姐姐,我们自己天天以看照片为生,我们就经常要说,看玩笑就说马赫兰的记者,把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拍成大片,马晓富拍的这叫大片,他们说什么叫大片,大片老问我你说的大片什么概念,大片不是说你拍的多大的事,而是你拍的那张照片,让人的心咯噔一下,大片,我今天没有时间给大家放,马赫兰的大片,看一看都是小事,把它拍成了大片,我们是经常,跋山涉水跑到最好的地方,拍回来一群小片,他会这样的去拍他的小伙伴,村民的摄影行为,非常纯粹,村民的镜头都是自家的房子,孩子,骡子,羊,他们似乎,因为他们现在这个村庄,已经空无一人了,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就陆续搬,有的人舍不得搬,有的人因为比如说一家三代人,他们最后会跑到三个地方,一个离一个地方五六百里,他们舍不得离开他们跟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但现在都走了,所以他们拍照片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拍那些拿不走的东西,因为那个都是拿不走的,然后他们用过很多,大一点的家具是拿不走的,树是拿不走的,因为他们搬迁的那个地方,就是有一点点像那种集中营,一样的小房子,一家五六十平米,但他在山上虽然没有水,但他们住的房子很大,平坝也很大,我觉得我们想他们可能是,更想留下,更多的自己在这个,祖祖辈辈在上圈的日子,样子,生活的样子,王征和藏策是我们这回的合作者,王征说,上圈村民的影像,让我们惊喜的是保留在,他们照片里的视觉天性,它毕竟是未被训练过,或未被污染过的偶然,我今天在路上还在想这句话,我说照片为什么拍的烂,是因为你看的烂照片太多,真的,我们的脑子就这么大的存储量,你塞满了照片,你绝对塞不了好的影像,我们有一个亿的拿相机的人,它就是在浅层次上互相沟通,你放一下啊好,那个人就学会了,啊得了一个奖,其实那个奖可能是很不怎么样,就全部如果是连着三年当这个,国展的评委,那就是这样的结果,这回评出来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那下一届大部分人全部是找那个路子,就是人已经没有自己的眼睛,没有自己的心灵,而且我说更严重一点,我觉得坏照片是怎么产生的,坏照片就是一个坏的观看,和坏的行为,和坏的心灵结合起来的,比如你拿了相机你就以为,我可以居高临下,我可以侵犯别人,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很多的照片,中国的很多照片里头,对无助的老人离的很近,去拍别人一张非常沧桑的脸,其实你要去看美国摄影手册,人老了什么程度你是不能去拍他的,就经常找那些边缘的,拐的瘸的去拍,还有孩子,到农村比如一个小孩,吃了个饭留了个鼻涕,就会一群摄影者对着他,我就在想你们拍他干嘛,你这样不给别人尊严的拍,拍了干嘛,就是没有常识,我说坏照片就是坏的行为,坏的行为包括,集体拍照,祸害别人平静的生活,还有就是雷同,就是所有的前提是什么,前提是你的心不善良,去年我在网上看了个文章,就是我觉得那文章应该,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把我们做文明事情,做文化事情的人都应该看一下,我们承认中国是大国,发展中大国,经济大国,但是中国在是个方面小,让我们可以对它看不起,那这十个方面的小我肯定前面就是,道德小国,信誉小国,信仰小国,文明小国,最后的小居然是美学小国,后来我就在想,因为我前一段时间在编那个,中国的扫盲,中国其实在解放的时候,1949年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当时4亿中国人,有一半都是文盲,那中国政府就用很多的办法,农民有农民的办法,工人有工人的办法,军人有军人的办法,扫盲,我记得我编稿子,军人扫盲,后面的小战士都累的不行了,上高原,前面拉毛驴的尾巴往前走,但前面那个战士的背包上,就有几个字,你今天必须把这几个字认出来,那农民的办法就更多了,工人的办法有很多,在很短的时间里头,我们解决了一个亿文盲的问题,但是美盲,美盲在穷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所有人的温饱都解决不了,然后我们当很多的人拿起画笔,拿起相机,可以任意的去拍摄的时候,突然发现,美盲比文盲还要可怕,因为你拿相机的人,我不说别人我就说我自己,我这个年龄,我的爸爸妈妈也是知识分子,我们小的时候就会,是明天周末我们吃什么啊,我们孩子穿什么啊,五个孩子,那和我们一起大的人,明天我们是去美术馆呢,还是去博物馆呢,还是去探亲呢,我们在法国看到,乡村,乡村的老太太,头一天我们去看她在挤奶牛,然后她们家的房子里面,墙壁上挂满祖先的照片,然后这个墙壁上挂的一个梨,擦的干干净净的梨挂在墙上,第二天我们展览开幕的时候,老太太穿的很好看的来看展览,那这种美学的训练,就是眼睛里头睁开眼就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是没有,但是又没有及时补上这一刻,那非常不幸的是,这些人拿起了相机,拿起了相机你就可想而知,得到了训练,他可以买很贵很贵的相机,他不会去买很好的数据,马明海,我们继续看照片,马明海没有人告诉他,可以这样拍照片,他们这些东西,全部因为他们搬迁的时候,一个柜子就村子里面放的到处都是,我们就是从这个沟里面走进来的,它现在地上有一点点洞,如果要是那个,现代车也可以开,但是如果化了以后人就很难走了,有的很多的小孩,每天上学要走这么这个,沟里面二十里地他们要走,又一次山洪哗就下来了,妈妈爸爸就站上面拿那个,拿盆子喊他的孩子,水来了,因为他们看到孩子都听不见,就这条沟,这是村里面唯一的女老师,这张照片我也非常喜欢,就是他很让我意外的一种构图,但是我们的摄影者他可能不会,他必须得把那个,你看他这两个人,我觉得好照片有很多的概念,但是刚才我说的好照片,他要有陌生化,不可重复性,肯定是好照片的,那我在做老照片的典藏的时候,就是好照片对我来讲就是三个元素,一个是历史性,这张照片拿出来他的历史感,第二个就是他照片本身的诗性,因为你毕竟这个摄影师,一个艺术行为,你必须摄影不能太业余,第三个就是情感,我在做典藏的过程中,我可能要看到几千张照片,才能找出一张,我所说的这种照片,就是我其实上一次来放这些照片,就是尽量是大海里头捞针,但是我找到一张的时候我心里面,会非常的愉快,那像这张照片就是,我为什么觉得它好,它的情感我第一次看,哇天哪这张照片太好了,情感,你看还有像这样的,他的女儿,这就是那个村里面,那条沟,化了开始,马琴,马琴的照片,我经常说马琴,如果我有时间的话,我特别愿意写一个马琴的研究,马琴拿了相机以后,所有的照片,没有一张是正儿八经拍的,她拍她的姐姐,她拍她自己,她把她的姐姐,你看,我再来看一下马琴的东西,她拿起相机就拍,她没有一张照片是,姐姐你站在那,她就是,要不就拍她自己的手,要不就拍人影,要不就拍姐姐,她们家是开小卖部的,她们家小卖部里的东西已经都拿走了,她就把她姐姐塞到这个,小卖部的橱窗里头,她们家已经拆了,拆了乱七八糟的,她可以这样的去照片,她和她的小弟弟就纂到那里头,让姐姐帮她按一张,她把她的姐姐塞到炉灶里头,她从底下去拍,她完全没有任何的可以限制的她,我记得当时,她可以这样的去拍她的姐姐,然后我记得当时有好几个,大摄影家都说的,我们真的为那个村庄,其实做不了更多的事情,虽然我们每次也往里头带东西,我们现在也通电话,也写信,但是好几个大摄影家都说,我要收这个马琴把马琴带出来,因为马琴这个摄影的视觉的天赋,太绝了,但虽然说说而已,但现在马琴跟她妈妈,已经去了新的地方,就是我自己对这种艺术,无论是画画啊,包括写字,包括跳舞啊,我觉得其实比如说,我看到那些舞蹈家,其实最好的舞蹈家,她是不能跳群舞的,比如说杨丽萍,比如说当时那个名族学有个老师,叫卓玛,后来但是她的丈夫当时一家,四兄弟给枪毙以后,她再也不跳舞了,我当时看她舞蹈就非常的惊奇,她每一场和每一场跳的不一样,她们那些人是不能够,后来我记得我跟杨丽萍,原来有一段时间我跟她聊天,她说我跳舞,不是用肢体来跳,我是用气来跳,所以我这次的气饱满到什么程度,我在台上展现出来的东西,就是和下一次完全不一样,那我自己做摄影,编辑三十年,我绝对相信这个摄影,是要有天赋的,但是说了这个话会伤很多人,那我们这一次就看到,在这么小的一个村庄里头,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庄里头,我们看到好几个孩子,他的那个天赋,完全没有被污染的,视觉和天赋展现出来,但是我们对他们无能为力,帮不了他们,李黄鹰,李黄鹰是村里面的,刚才主持人介绍说,我们去的是一个叫杨庄大队上圈组,他这个组是什么概念呢,是一个大队,大队有四个队,四个队他因为在山里头,那个队和这个对,可能离有十几里远,它就是个组,组的最高的领导就叫做学东,他就叫学东,学东有一点点阿哄,小阿哄的意思,也有一点点管理这个,比如说政府,要跟这村里说什么事啊,就需要通过他的嘴巴去说,但实际上他自己的问题,也有很多,她生了四个孩子,老婆又怀孕了,只有一个人上了户口的,所以他也是很焦头烂额,这是学东拍的照片,这些骡子,马,全部都带不走的,因为他们将来的那个地方,会很小,这是他的妻子马上要生了,马生花,马生花就是刚才我说的,村子里面的唯一的一个女老师,她只教一二年级,那马生花的作品,基本上在拍他的学生,年纪最大的摄影者应该是67岁,他们村里边特别大年龄的人也没有,这个马文忠就是,你看他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我说他把一根葱,都拍的这么庄严,就是我们很多照片,不好的就是没有庄严相,这么就离的很近,我看到了这个省里面有一个,还成天在讲课的一个人,他给我看他的作品,然后看了作品以后我就,我就半天没说话,我心里很难过,我觉得你看他,有那么好的条件,自己也是一个本名族的人,而且他拍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婚礼,葬礼,全部是生活里面最庄严的事情,但是因为他,拿了相机就可以横冲直撞,他所有的照片没有庄严相,你一看起来就居高临下,东一下西一下,拍的没有一张照片拿出来,但就这样他会拿去给别人讲课,讲课你想想,就是会影响多少的人,现在讲课是没有用的我觉得,我有时候经常讲,今天王威请我来,我刚才跟他说,我更愿意去做一些项目,我们把我们的项目呈现成展览,呈现成书,让大家看一看,仔仔细细的看一看,讲课有的时候,这个马文忠,我们也去参加了这样的一个婚礼,好多的摄影师拍,还是按原来的方法拍,但这个马文忠,拍到的这个母亲,看这个女儿结婚,走的时候那种表情,这家人搬走了这个小黄狗,天天就在这,狗带不走,每天就在这,谁来了给它喂点东西,马文忠拍过很多他自己用过的家具,因为这些家具他都带不走,这个家具很可能就是,他的爸爸他的爷爷传下来的,他有天拿着这个东西在这举着,我说这是什么东西,他说了我也没有听清楚,他就觉的要把它记录下来,他去这样拍自己的孙子,马翠萍,马翠萍很有意思,马翠萍她,因为我们还是,不是特别能听懂他们说话,这个马翠萍就用脚,用石头,好多次给我们摆出那种字,她就觉得你看,她在窗户上写一个爱,她用他们家的瓜子,我爱你们,应该还有他的作品,马旭升,这张照片我还是认为,是一张非常好的照片,他人和人之间的这种,我觉得这个是不是因为灯的原因,上面有一点点黑,应该比这个更好看,能看到人的面部表情,在窗户外头去拍,教室里头的孩子,前两天我在广西看到一个人说,小波老师我拍了一组片子,叫窗里窗外,我研究了很长时间,在窗户外头拍窗户里头的人,我怎么怎么的一个介入,那我们是在这样的一个,村民十岁的小孩这,他拍了很多这样窗里窗外的东西,因为他进不去,在外头,小孩是从底下,他们的学校是在沟底下,非常冷的天气,他们也没有手套,没帽子,后来我们进去的时候,我们跟外面后来又进去的人说,我说一定要给他们带帽子,后来有一个人给他们带的,所有的羽绒服,带了所有的帽子他拍自己的妈妈,李金虎,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每个人都带睡袋,后来在那个炕上住下来以后,我也是非常,我也是很多年以前读那个张承志黑,一个新疆的作家叫周涛的东西,他们就讲回族人,被赶到完全不适应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他们怎么活,再穷的人都要种点活,再穷再没有水家里面窗临其境,这回我们是完全体会到了,就是家家这么干净,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因为要做展览,要做书,很怕有的人就说,那都你们选出来的,你们的眼光,后来我们其中有个老大哥叫吴平关,他就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情,让每一个村民选自己,认为好的照片拿出一幅来,然后我们在展厅里头,给他们每个人都做的很大,然后底下说一句话,你为什么喜欢它,67岁的马文全要搬走了,舍不得猫和狗,但要丢到他们,这村庄里面30多岁以上人,是不识字的,只能靠他们说,李文忠说这是我最小的孙子,心疼的很他自己认为这张最好,马明贵认为这张好,我们每一天都要到山下去驮水,他们现在从山下驮的水,是不能够喝的,只能够用,他们要是喝的水就要,我刚才说的孩子们上学,二十多里地的那个镇上去拉水,每一口水都非常珍贵,这就是他们的寺庙,我们可能看到一到了宁夏,宁夏村庄里头都有小的,清真寺,一个比一个漂亮,但他们的寺就这么小,王强,王强也是他们村子里面非常少的,耐心人,这是我们的寺,院里头有树,好看,我喜欢,马文有就是刚才我房东那个,那个相机错乱的那个,早上没错乱的时候,他拍了一张这样,他们家的门口,他说人待在那里很神奇,马俊,马俊说要搬走的时候一群羊,20多只羊,到哪里去养,你看,两个角也好,花羊也好,那个羊也非常奇怪,我们不熟悉他们的人,一拍头就扭过去了,主人一来他们就摆了那个样子,好多羊会笑我觉得,这是李黄鹰,刚才那个学东,我们这里很艰苦,缺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他的女儿,要到特别远的山沟去拉这点水,这个水还是不能喝的水,又来拍羊,马玉忠说,我们家的羊又下了一只小羊,特别小的一只羊,马明海说,吃着玩着,笑着,说着,开心着,人一生就是要吃,开心了就好,我自己为什么写一首那样的长诗呢,我就发现他们过的很苦,但他们都很乐,都很快乐,有口吃的就高高兴兴的,就是我们在吃饭,这是在村庄里面,非常难得见到的景象,洗头发,马月琴,这是我的侄女,她的头发很漂亮,一个女孩在洗头发,杨晓梅,一个很年轻的少妇,刚刚生了孩子,她说好看,农家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有趣,心情舒畅,她拍的她们家门口,马彩霞23岁,她的女孩已经五六岁了,她说我的丫头心疼地,这是她对她自己的照片陈述,她就说不下去了,我们就把这句话记录下来,这张照片在展厅里的时候,很多人走到这张照片面前,都要停一下,这妈妈拍女儿,马生花就是刚才那个老师,我觉得这些学生拔河都挺团结啊,像这样的,马晓萍,这所有的照片都是村民自己选的,自己认为这个照片好,马银萍,这是我妈和家里养的小狗,人和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所以我喜欢这张照片,我们后来离开以后,夏天的时候我又去过一次,我其实最发愁的就是,这些活生生的生物,这个狗怎么办,每家都有狗,李萍萍,就拍的是花,马翠萍,说这是我的好朋友,趴在树上玩耍,很美,马琴说,小公鸡很高傲,十分喜欢,李金虎,蒸馍馍着呢,马上就可以吃了,马温,下雪了,他们玩的很开心,马旭升,从底下担水上来,因为桶里面的水太多了,要休息一下,李建宝说,我们家吃饺子了,香的很,李金梅,从小到大,我们家都没养过猫,我喜欢猫,马晓富,刚才这个五岁的孩子,拍的他的妈妈,多么好的一副照片,这是妈妈,喜欢,刚才就是29个村民自己选的照片,村民的影像在第一天晚上,持续放了两个晚上,我自己看周围的摄影者,每个人面色都非常的严峻,可能就是都受到刺激了,后来我们在这那本书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提供自己的日记,编到那本书里头,后来我在白冬泉,张森林,吉朝勇,这些很好的摄影师日记里头,看到他们不约而同表达了自己,最初看到村民自由朴素的影像,对自己的震动,以及自己对拍摄产生的困惑,我过去的那种拍摄,到底出了什么样问题,村民影像给艺术家的触动,是艺术家放弃过去的视觉习惯,开始着迷内心,和被事物的关系,我们经常是,我们去拍喜马拉雅山也罢,去拍藏民也罢,去拍奔腾的马也罢,去拍一个名俗的活动也罢,都是完全跟对方是没有对应的,拿起相机只是想谁谁谁,陈留下那样的影像,我就咔拍一张,我内心到底打动了我没有,不管,那在这么小小的村庄里头,在演示了两天的村民的照片以后,艺术家突然觉得自己,要去寻找我拍摄我的关系,这是不是应该打动我的东西我才恩,而不是别人看到的东西我去恩,按快门,从村民那里这些摄影师学会了,哪怕和一只山雀、一株摇曳的草、一块断壁残垣的交流,更学会了对所有被摄客体的尊重,我觉得对摄课题的不尊重,是我们中国摄影界非常大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完全解决不了,艺术家们还学会,再小的题材,也应是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再小的题材,也应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慢慢地、好好地拍,我们来看艺术家拍的东西,白冬泉,延安摄影家协会主席,过去是参加大规模的摄影团,采风活动,拿着好相机,走遍了中国山山水水,看了村民的影像后,他们就开始这样对自己,完全自己独特的发现,前面这一块是房子的房檐,然后山雀在上头,一个孩子在上学的路上,往上坡上走的时候他累了,他再也不会冲上去把那个,相机对着他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远远的,跟这个孩子拍了幅这样的作品,学会这样的拍照片,我经常说,如果你的心安静下来,你的行为慢下来,你一定会有一些,独特的光影不期而遇,他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光影,这缕光影等都等不着的,因为他安静了他就发现了,很多的摄影者是拿着相机,别人举起来他就举起来,别人冲过去他就冲过去,他没有自己的那种,没有自己那种独处的时间,我说其实在中国摄影界,先解决独立的问题,独立的观看,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行走,但我们在很多很多的报纸上,刊目上,我又组团了,你们要交多少钱,我就带你到哪里去拍摄,我相信那样的东西不会出好东西,牛红旗,牛红旗是当地的一个诗人,他同时也是一个摄影者,我这次很欣喜的看到我们对孩子的,我们在拿起相机来,我们对任何一个孩子,随意的靠近随意的去拍,他们都离得远,然后去感受孩子的情感,这样的去拍摄,一个村民坐在我们的车,他站在那做这样的一个动作孙越峰,解放军的一个师级干部,他是解放军的汽车团团长,我们中国摄影界有几个在,中国摄影历史上也有几个,不能回避的一些人群和一些事件,那陕西就有一个陕西群体,陕西群体是以胡武功,侯登科这两班人为代表的,拿起相机在记录了很长时间后,拿起相机对农民的记录,对土地的记录,对自己的,现在侯登科已经去世了,陕西群体是我们在做各种各样的,摄影史梳理的时候,必须得提到的,那这个孙越峰还有他旁边的人,他们是一心一意的,想用相机追寻这个,胡武功,侯登科的脚步,那我们也在纪念以前专门参加过,孙越峰的这个研讨会,那个片子真的不错,但是放出来,就觉得有的照片甚至,因为有的相机好因为条件更好,他肯定是在很多,照片本身它会超越,胡武功,侯登科的,但是看完了以后,我们在做研讨会的时候,在整体上我完全超越不了,因为摄影史,我觉得可能不仅是摄影史吧,任何史,它有些人在特定的环境里头,把那个位置站住,一般人超越不了了,在中国摄影界,还有一个比如我们知道解海龙,他拍的那个希望工程,后来很多人千千万去拍小学,就拍不过他,后来可能位置被他,在那样特殊的环境里面站住了,你再去超越他,我就在跟孙越峰在谈这个,如果你只是在表面上,我要拍农民,而你不能解决,你在摄影本身的问题,超越不了,那孙越峰这次回到,摄影本体来考虑问题,他拍到了这样非常好的一些影像,我再不是拿起相机来就意义话,功能化,我要增幅什么重任,我要解决很多人的问题,不要你先别急,你先把影像提前解决了,所以他就着重解决影像,而在这个摄影他每一副好作品,上面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我们这一次跟大家不停的在,我们能不能不要,把摄影想的那么要救谁,你先把摄影拍好,先把照片拍好,在说其他的,多么好多么没有意义的,一张好照片,多么好,他过去是每一张照片都要评权,当官的欺负农民,我说你要老这样的想,你怎么可能去拍摄好照片呢,在中国摄影的前置性害了摄影者,中国摄影师把摄影打成格,这个格里面就是纪实,这个格里面是新闻,还有的格是风光、创意、人像,这是个九宫格,这个九宫格把中国的摄影师害苦了,大部分的摄影师拿起相机,在几十年里头只体会了一两类摄影,自己就把自己框得死死的,而我们摄影教育教给人表达一个,总是表达一个,准确事件下的准确状态,人物的准确,情节准确,一是一,二是二。
但是不准确恰恰是艺术的天性,我自己做摄影今年是三十年,我83年大学毕业,分到新华社,一直在做摄影图片的编辑,我最近也是去接触,那个百年以前的世界摄影,发现摄影的类型其实是非常之多,而我们自己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把自己给框住了,然后我们在中国,一个亿的人拿相机,很多人在风光摄影师上拥挤着,又有一批人在基础摄影上拥挤着,还有一批人在商业摄影,但是他们不知道摄影的路,有一百多条,其他的路完全无人问津,几条路挤得水泄不通,所以我们为什么,每次看到比赛的时候,看到那些东西的时候,我说那个人哪怕他把他自己,现在拍的稍微偏一点点,他就能得奖,但他不,因为他不知道这些事情,他也不会来参加这样的摄影实验,所以在这两年,包括我明天去做的一个项目也是,我们现在想寻找摄影所有的道路,而不是一两条道路,而不是一两条道路,所以我们现在自己在,做些事情的一些命题,我们来看解海龙,就是刚才我说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拍摄的叫解海龙,解海龙是第二次跟我们进到村庄,他坐在我旁边的炕上,那个时候很冷我记得,他看到村民的影像后,他腾的站起来了,他就说归林归林,很多的摄影师,包括一些很好的摄影师,他走到一定的地步的时候,也觉得很难往下走,他也不想重复自己,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看到村民影像以后,解海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对一家人的记录,当然我觉得像这样的人,他是非常成熟,也有一定的定性,让它全部突破自己是不可能的,但他我们看到他现在做的东西,你像他这样的东西,原来不拍的,他觉得没有意义,但这样的照片在一组拼组里头,或者在对摄影师的考验里头,这些东西非常考验人的,他拍了一组这样的故事,孙廷永,孙廷永是我们这次参加者,年纪最大的一个老人,摄影真的不在年纪大年纪小,你开了那个窍以后,后来就这个孙廷永说的,我如果要是,孙廷永他因为他离那个地方不太远,他在那待得时间最长的,一个摄影者,他就是待了五六十天,后来他在写遗迹也罢,谈话也罢,他说如果这个活动,我要是早二十年参加,我们摄影的道路完全要从新走,生命的道路会重新走,吴平关,吴平关是甘肃省,一家协会的副主席,这吴平关的张张照片,拿出来都是让人意外的,就是因为他,痛恨过去的一种表现方法,你看吴平关的这张照片,这也是我刚才说的,你安静下来了,你独自行走的时候,你才能碰到那种最好的光影,这张照片,我也不是所有的照片我都完全,但是每一张照片,比如这张照片,我就觉得是经典照片,那这个经典照片,恰恰就是我刚才说的,没意义没功能,救不了任何人,但是它是摄影的好东西,那中国如果有一个亿的人,拿相机的话,都来听到这个话,我就想大家就在摄影,你拍一些你自己非常非常喜欢的,你非常独特的,而且这个东西是别人不可能模仿,不可能碰到的一些场景,那你就,你的摄影才有意思才有趣,这个光影非常的奇妙,在上圈我们最重要的举措就是,不定调子,内容不定,形式不定,其实我们进去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将来要编一个,什么样的书,做一个什么样的展览,我一点都没想到我最后,做出一个2600张规模,中国摄影史,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摄影展,就这么20户村庄的一个地放,我们对村民只发相机,对艺术家也不规定,想拍什么拍什么,全部的摄影机不规定,他们比如说,我摄影必要提供一个故事,我说你不用想,这些都和你没有关系,你只拍,拍到我们来实现,我们自己对摄影的理解,你就拍那些让我们意外的照片,全部的摄影归零,我们想看到的是无数可能,而不是已经有的可能,我最近又参加了一个项目,叫天骏,青海的天骏,去年有一个把我叫去,我们都是中国的非常好的摄影者,但是因为前置性,那个倡导者,我将来就要做一个大美天骏,那这些好的摄影家,好的你们就去大美,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原,那些牧民也当成物来拍,完全没名没姓,因为那个后来那个主创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就跟他说你来不来得及改啊,你真的不能做大美,这个什么什么青海,大美天骏,我说任何人,任何一个草原都可以做大美,但是你能不能去,他启发了我,他改不了了,那他启发了我,我们去的叫达茂的地方,我就是要做,把做大美天骏,这么厚的200多万的钱,我做成小的书,为达茂这样的一个地方,留八本书,我就希望,有一个团队,三四个人组成的团队,拍一户牧民的从早晨到晚上的生活,我们去拍达茂的女人,我们还有本书拍达茂的,他们达茂人非常爱马,就像马是咱家的兄弟,就拍马,我们这回就想在,名俗摄影和名族摄影上,拥有一个可以颠覆的,可不可以去不要一拿起相机,就是大美,要对峙人,还有一个,我们想在出版上做一个突破,就是不要去拍那些,别人拿也拿不动的画册,翻两页,三分钟翻完了不想往回家拿,我就想做一些,真的每一个书里面,有一万字的文字,有真正的名族学家,文理学家,社会学家来写这段文字,让人家达茂给我们出的这个钱,他一百年以后,他的后人拿起来看到的,不仅仅是大美达茂,大美天骏,上圈有一种力量就是,让摄影者从自己框里出来了,心自由起来了,然后村民与摄影家的互动,也很有意思,每天晚上的那种演示,先是摄影者受了村民的刺激,然后村民看了摄影者的东西,哦摄影原来是这样的,也有改变,海洋,海洋是当地的回族摄影家,中国十大名族摄影家之一,有的摄影师的东西拿出来,你看到他这一张就知道他下一张,因为他风格完全统一,我们看海洋的东西,每一张拿出来你都会,你都不知道,他下一张会是什么东西,张森林,张森林也是当地的一个平凉的,交通局局长,爱摄影爱到疯狂,但是张森林也是,我们每做一次活动,我们都会发现那种,不在我们视线里头的,非常好的有灵性的一些摄影师,这个当官的这个张森林,是我们这次发现的一个,严明,严明是中国的,比较成熟的年轻摄影家,这个活动也有,成熟的年轻摄影家去,但他们不会在那住很长时间,用它一以贯之的表现方法,方形,黑白,来表现它的,孙彦初,也是一个很好的年轻摄影家,新华社的一个年轻记者,叫王磊,有一天我们已经在开始选片了,我们已经进入后期的,要开始做展览,做书了,他路过我们在做展览,我们在选片的时候,我说王磊王磊进来,你看一看吧,再后来的日记里头,王磊这样写,他说图片开始一张一张的展示,展示的是,关于宁夏一个山村的主题,我开始注意到,大多数画面的内容选取和形式,或者说是手法都不是我惯用的,所以我开始产生了好奇,这种感觉就像是很熟悉,却又被遗忘很久的东西。
这种好奇后来变成惊讶,惊讶于创作者的放松,惊讶于创作者的直接,这种直接很容易让我对以往拍摄,所采用的修饰意图感到惭愧,然后我们,他最后说,我想去,我应该去看看叫上圈的地方,寻找一个答案,或者生活我应该用一个恰当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来感受直接的力量,后来王磊给我们贡献了非常好的,他会做,他是我们国家在荷赛,第一个获多媒体大奖的男孩子,不仅贡献了摄影作品,还贡献了几块,我们展现的几块多媒体都是他做的,新华社另外一个年轻的摄影者,他为村里面所有的孩子,拍照,这个村里面特别奇怪,村里面所有的孩子都很漂亮,回族,那我是做到待到一半的时候,我去凤凰摄影节去做评委,但是我到了凤凰以后,我就说,哎呀我忽然想到,就那种纯粹的实验性的东西,将来如果编书,和编展览都会有问题,那是接不了信息的,但是他要跑到山顶上,每天晚上跑到山顶下,有一点点我就,分别给几个人发了信息,我说我还是需要这些,人的面孔,清清楚楚的看到这些,这个村里面的人是什么样子,白忠泉就给剩下的20多户,每一户村民,站在他们门前,拍照片,拍的也非常好,他们是那种纯粹的合影,把人放到家门口,又放到他们至生于所生存天地之间,我非常喜欢,这是刚才叫王磊的,他用一种非常独特的,就是白天打闪光灯的方式,给一些人拍脸,我们的一个女记者,叫张玉薇,她刚从巴黎回来,她也去到这里头,她去的时候可以拍的东西,因为她太小了这个村庄,她就能拍的东西全拍了,但她还是进去了,她贡献了一组,从这村庄里面所有的六十多双手,从刚生下的婴儿,到老人的手,我们在展厅里头,给这个做了非常好的展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主任,吴砚华2012年决定编辑出版,“中国理论文丛”,当她知晓上圈组项目并亲自参与时,决定把这个项目作为理论,摄影文丛第一辑,那我刚才说的那本厚书,就是他的理论文丛,我们没有做画册,就是一本非常厚的一本书吧,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贞,一个台湾人,也是我的很好的朋友,她去年请我在,因为今日美术馆大家都知道,在那个苹果社区,它是只做当代的这么一个展览馆,当代艺术,然后谢素贞,特别想让我把新华社的,我做的典藏的那部分东西,给我一层做,后来我说那个东西,拿不出来,暂时还没有成熟,我说你去跟我做一个上圈组的展览,我记得他一月一号,跟我谈这个话题的时候,她抽着烟,不可能,我怎么会在我的展馆,做农民的展览,我说你去看一看,我就把他带到了这个村庄里头,当时她就决定拿出所有的美术馆,四层做这一个展览,我们做的谢素贞是在我们国家,就是做策展做的非常好的,她也是学做,学博物馆学的一个女性,中国出版社的总编辑高扬,为展览和书名贡献了最好的名称,叫《隐没地》,他是在我们的文章,和在那个,不停的提到这个隐没,这个村子里面问候啊,人和人见面问候,说的你,他不是说你吃饭了吗你好什么的,他就说你稳静着了,稳安稳的稳,安静的静,你稳静着了,你隐没着了,我觉得这两个词非常好,以至于现在我经常讲,我们自己也是不停的用,隐没和稳静,来推动我们自己做的事情,吴砚华说,我对任何影像形态都没有偏见,因为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他说当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摄影的伦理,和摄影的丰富性,整个团队的精神起着很好的作用,各自发挥特长,结果纯粹又丰富,我在快速的给大家再放一些照片,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头,在一个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我们现在这个上圈组的下,又要出来了,还是这么厚一本书,她们特别奇怪,怎么会在这么一个小村庄里面的,方圆就这么一两里,你们就搞出那么多东西来,我说摄影真的是比较跑的很远,你没有把你最熟悉的东西记录好,你跑的很远也没有用,我们再看到这些影像,这里面也有村民拍的,也有摄影家拍的,《隐没地》是一个让摄影回家,回到安静的,内心的,自己家里的一个过程,我希望那个,这是我写的策展语的一段话,我希望《隐没地》对真正考虑摄影的人,影像的人有所启迪,对真正思考中国文化的人,有所启迪,对关心人类诸多问题的人,有所启迪,实际上我们现在只是讲的影像,《隐没地》有非常多的东西,这是上圈组这一个小小的村庄,它涵盖的人类非常多的大问题,水的问题,路的问题,环境的问题,人和人的关系的问题,人最后被搬迁的问题,太多的问题在这个里头,我们那本书里面,因为我们这回做的这个实验,不仅仅是一个影像实验,我们做的是一个,影像和文学的这么一个,在那个书里头我们会有文学家,会有意识学家进行一些呈述,这还是那个,在上圈,我们常常听到,村民见面打招呼的一句话,一个人问你稳静着呢,另一个人说稳静着呢。
我们从上卷的村民那里学会了两个词,隐没,稳静,在这几个月的过程中,我们团队常常用这两个词,来彼此鼓励和提醒,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最后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展览,我最近看到中国摄影去年十件大事,恩十件大事那个,上圈组的这个实验,影像实验和展览和我们的书,评到了去年十件大事的第三名啊,我们看一看,做的一个怎么样的展览,当时我去到那个,因为我是策展人,我去到这个大厅里的时候,我一下子没招了,因为他巨高无比,后来我们现在看到,右边的这幅照片,高十三米,宽二十五米,这也是中国摄影史上,很大的一副照片,就是村庄,我当时进去的时候我,很好很好是有谢素贞管掌,这样一个,一个非常懂展览的人啊,我们地上铺的全部是照片,用特殊的灯光打下来以后,那个你进去以后,那个地上的照片就在流淌,当然我在选这些照片的时候,我也要求不能出现人,不能出现动物,不能出现食品,就是村庄的风貌,那对面的那个墙上,谢素贞导演谢素贞馆长就提出来,用村民拍的一些影像,把他们放的很大,这是我们在布展的时候,看到的厅里面,这个展览,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就一张照片,我们要摆到那一张墙上,后来威尼斯展,那个总裁来看到的时候,他说我们威尼斯展,你就是到我们那展览,我们都没有这么大的厅给你们,这个厅非常给力,我们其实做的一个,做展览的时候,我们也想做一个实验,不做成一个中规中矩的展览,我当时和谢素贞我们两个人,我带她去的时候,他说能不能把这个树,移到展览过来,能不能拉两只羊到展馆来,能不能把村庄的,那个草垛子还原,都是想法,但是当时因为村庄搬的很乱,但是我们在一个展厅,我们还原了炕,就是我们睡得炕,我们把墙壁上的照片,就是在村民那里家里面受到了启发,家家村民都会有一个框子,框子里面放着他,各个时代的照片,我们就做了几面这样的,炕上,很多人在上面写的字,这是我们那个女记者,她拍的几十双人的几十双手,还是那个女记者,她去的晚了,她就没有别的可以拍了,她把每一个村民家的灶拍了一趟,这是展厅的一角,我们在排放的时候,一共八十个人的作品,我们每一个人的作品,不分艺术家和村民,全部是公平的,一块一块的,一个人拿出十幅作品来,这个摆的现在看不见,上面是一个小型记录片,我们有三个记录片同时放,这是我刚才说的那个,王伟他做了一个很小的房子,框的,你可以听得到声音,你可以坐在里头,可以感觉到那个拆的那个蹦,蹦往下掉那个石头,掉那个砖,好像要砸中你一样,他做的,就这个,在星空,就是我们房东家的那个,这也是王伟他在那个房东家的,那个门口拍到的这样的那个村庄,那个村庄就是这样的一个信息,拍的一个星空,这就是他们要搬去的地方,从那个村庄里头,就一户人家,就是五十六平米,这是我们的开幕式,现在拿着话筒的这个就是台湾人,也是美术馆的馆长谢素贞,站在我旁边的全部都是村民,站在我旁边的那个女孩就叫马琴,这就是最小的孩子,就是刚才那个马晓富,难忘上圈,这是我们在村民家里面,放幻灯的时候村民就这样,天天和我们挤在一块看,这是她们拍完了以后,吴平关老师在帮他们整理照片,这我们在放幻灯的景象,天天晚上就这样的,地上炕上都坐满了人,她们的学校,解海龙,派大眼睛的谢海龙去给他们讲课,这个就是我说的吴燕华,中国摄影家协会里的主任吴燕华,我们来来回回去这个村庄,每一次都是全村人迎接全村人送,这几个就是,中间两个的一个是电影导演刘苗苗,短头发的那个,长头发是诗人,吴王。
每天在炕上,我们吃饭,那些村里面的上中学的学生也罢,跳舞的也拿着作文给这个,让吴王和刘苗苗让她们改,这是我们去年夏天又去了一次,去年夏天去的时候,是大连医科大学的艺术学院的院长,带的一群学生,对仅剩下不多的这个地方,又去拍摄,吴王在给她们改作文,村民拿着我们送给他们的相机,其实,讲这个实验,并不是说你还用坏相机,用好的相机,其实我还真不是一个,就是我觉得,我们在相机上花的功夫太大了,觉得拍的不好就是相机不好,其实这一次真的是证明了不是这样一个道理,包括我自己在做的,老是以图片梳理的时候,我们五十年代四十年代在战争时期,拿的这些相机,比我们现在的手机差远了,但是那个时候的老摄影家,留下那么多好的东西,同时我也不是说我们来讲这一课,不要摄影教育,而是摄影教育应该怎么做,不是不要相机,而是你拿着好相机你去干吗,那个,我要演示的图片就演示完了,我刚才也说,就是说我们来把这个影像实验,来跟大家分享就告诉他,就想跟大家说,摄影其实可能性非常多,刚才我在院里,我不也不知道来听课的什么人,是要做摄影呢,还是只是对摄影感兴趣呢,其实我是觉得拿相机的时候,你先去记录自己熟悉的东西,记住跟自己有感情的东西,你在想着去跑的很远,但是我们有的时候讲课,我也不是说到,你非不能拍那些东西,如果你只是为了健身,为了身体很好,你可以去拍那些,拍一朵荷花啊,拍个什么一朵云啊,拍个绿色的草地,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还想在摄影上,有一点点激进,有一点点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就真的是不妨用心来拍一些,你熟悉的东西,像那个做一些自己独立的项目,然后,给自己,给家里面人留一些好东西,我呢想做的基本上就完了,我在留一点时间,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沟通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