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师傅各位先生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呢,天也比较冷,而且大家牺牲了这个休息时间,到这个地方来。参加这样一个关于老照片的交流活动,我对大家的到来呢表示感谢,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希望我的讲述吧,也不会让大家感到过于失望,我尽力。那么今天这个话题呢,是老照片看见的历史,那么这样一个话题啊,它的由来其实是由于一套书,由于一套叫老照片的这样一套出版物。那么我呢,在这个进入话题以前,那么把老照片这一套书的它的一个基本大致的情况简单做一个解说,可能呢,有助于我们对这个话题的认识和理解。

老照片这一套书,是我们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底正式推出的,它呢是一种图文结合的一种出版物。主要的它的特点是通过老照片来那个审视和记录我们过去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啊,就是像老照片这种图文并茂的书产生以前,其实我们的出版界是有图文书的,但是那个图文书呢,大致上可能有两种情况。那么一种情况呢,就是说是摄影或者画册,它以图片为主,然后配一点相关的图片,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呢,它是以文字为主,文字为主呢在这个文字里面插一点图进去,可能一个提供点这个图的信息,再就是使版面呢看上去更这个更新颖一些,更活跃一些。但它在这本书里面呢像这种东西呢,基本上是一个点缀。那么老照片这一种图文书呢,它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实现了图文的有机结合。

在老照片的相当多的专题和文章里面是离开了照片或者离开了文章这个专题是没法看的,是没法读的,就是说很大程度上要把图文结合到一起来看这本书。那么老照片这一套书当时出版以后呢,这是展示的老照片它的版面的样式,这是图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一种样式,就是老照片这一套书出版以后呢,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大家对它的认同呢,大致上在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呢它通过老照片直观的把人们带入历史现场,那么就使历史有了一种直观、形象的这样一种性质。再一个就是说通过老照片这样一个书,由于这样做他给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多元的审视视角,而且特别是有许多拿着自己家庭所存的老照片,到老照片这本书上来讲故事的,这样普通的平民百姓,他们实际上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也参与了历史的叙述。

那么可能这个呢,对于老照片来讲呢,就是它形成了一种平民化的一种认识历史的视角,那么这个方面还是相当被业界被读者甚至说被学界,在史学界都有评价和认识。那么老照片出版以后,先后呢,也是被各种媒体的评选也认为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曾经在1999年的时候,就是建国50周年,当时那个出版界,就是评比了中国出版界新中国50件大事,它把找老照片出版也列入其中。还有一个呢就是在这个2008年的时候,就是在1998年的时候,它曾经被评为改革开放以来,20年难忘的书。它是难忘的书实际上就选了20本,是每年选了一本,它把老照片作为96年的全国他认为最难忘的一种读物。

那么再就是呢,在这个2008年的时候,当时一些国内的权威媒体他们搞了一个改革开放30年,就是最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也把老照片选入了里面。到了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又搞了一次,就是1999年的时候,不是1999年是2009年,不好意思。这时候又做了一次关于这个出版物的一次很有影响力的评比,老照片呢被评为共和国60年60本书,那么就是每年选一本,把老照片也选到这边来了。就是老照片这样一种书,如此的被大家所认同,专家、学者呢对它也有一些认识和评价。那么这里所显示的就是我说的,共和国60年60本书的那一次评选的时候,对老照片有一个评选的评语,它是这样说的“他说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那么前年的时候呢,我把握这些年来编辑出版老照片过程中的一些探讨老照片的随笔呢我结的一个集,这个书名就是《当历史可以观看》,这本书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当时出这本书的时候请陈丹青(音)先生而了个序。他在这篇序里面对老照片有相当精彩的描述。

我认为这是迄今以来,老照片出版以来,对老照片的把握和理解最到位的一篇评论,他说“十几年来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薄,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摄影。如他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后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接近萧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他还说因为丹青先生呢,十几年前就到山东去过,去过以后呢他当时也对老照片这个书他也很注意,当时也很关注这本书的出版,他曾经一开始的时候说,说这么好的照片,你用这种比较一般的纸来印,是这个照片就有点对不大住它,他意思呢他开始认为这个照片,老照片这个书应该用铜板纸,用非常精美的印刷来展示它的画质,但是他在给我这本书写序的时候,他改变了过去十几年前曾经给我提的建议和看法,他说他越发肯定老照片的廉价感,他说当我说廉价绝不意指老照片的粗陋,如平价的摆设显得洁净而自尊。因为这廉价感与中国近代史何其对应,记忆的贬值一定对应被贬值的历史,征战、革命、转型、喧嚣、去旧而新的新中国历程,其实不过草草,忽而旧了,以其斑驳的影像汇入这本薄薄的册子,影影绰绰,算是历史的草草交代。

丹青先生去年出了一本随笔集,就用了草草集,用了这里边这个词,做了这个数量名字。那么关于老照片这本书呢,出版以后,也引起了一些国外的一些历史学家对它的研究和关注。其中有一位美国学者叫爱德华、克里姆(音)先生,他呢老照片出版不久,他那时候正好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交流访问学者,他当时注意了老照片这一套书的出版发行。于是他开始注意搜集和研究这个书,他那时候曾经约我到那个首师大,到北京过来一趟,他对老照片的相关情况在我这做了一些了解了采访。然后呢又过了2、3年,他就老照片这一类书的出版,他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呢,他是把他,(不对,不是这样。这个他不是太好使)

他那,他是这样,他对后来,他到这个德国,到这个德国海德堡大学参加了一个中国史学的研讨会,他在那次研讨会上,他提交了他这一篇论文,他这个论文的题目是“新中国的旧事物”私人化历史的出版物。他主要以研究老照片为主,来展开这样一个话题。他呢在里面呢,他对老照片,他是有这样的评价,他说老照片给老人写文章的这些人,作者们(这是再往前),他说呢,给老照片这个写文章的这些作者,他说啊,他们曾经卷入过战争、革命和文革,他说呢,老照片使这些人发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这就可以理解,这套由许多以前未发表过的作品,从未发表作品的人所写成的小型图书的巨大魅力所在。他说从某种角度来看,重视普通人,重视他们在历史中的位置,同时呢,和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历史的权力,他认为是一项谦虚的计划,他进而指出,在面对帝王和官僚的绝对权威,消减官方历史,进而挑战压抑普通人声音的巨大而可怕的传统方面,他认为老照片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老照片这本书从出版以后呢,确实是引起了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对它的一些研究和探讨。

那么老照片的大致的情况呢,我就先做一个简单的这样一个介绍,那么我们今天呢,我们进入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因为老照片可以讲的话题非常多,我想今天就是把它放在想探讨一下,就是照片和历史叙事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呢就是说来谈一谈老照片。那么摄影术发明以前,就是人们也可以通过镜子或者平静的水面来看到他自己的样子。但是呢那样一种看到是一种即时性的看到,当你面对镜子的时候,这个影像在,当您面对水面的时候它在,你一旦离开这个东西它没法保存,摄影术使得这些影像可以留住,那么由于它可以留住,于是呢,它很大程度上,就会成为我们历史研究的资料的载体,留不住的东西是无法作为一种载体来存在的是不是?那么说摄影术的发明它的产生以后,其实对人的心里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希腊神话里面曾经有一个人物一个美少年叫那卡索斯(音),他有一次在湖边看到了他自己的容貌,发现一个非常漂亮的少年,但他不知道那是他,他以为他是水里的一个神,他很想和他亲近,去和他交朋友。但是这件事情是无法做到了,最终他因为不能做到,不能和水中的那一位很美,很漂亮的很帅的少年交往,他自己最后竟然是抑郁而死。当然这个只是一个神话而已,但是我觉得这个神话它所折射所反应的,是当人们面对自己能看到自己的时候,这个心里的一种冲击。那么我们现在再回来看,其实摄影术的发明,它对我们的历史叙事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那么在摄影术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可能也通过一些实物、建筑或者出土文物,甚至可以通过绘画去比较形象直观的感受历史的场景。但是那些东西所呈现的和照片它那种真实的更这个具像的记录它还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非常大。那么,就是说有一些很平常的照片,即使它所定格的那个历史瞬间是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很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即使这样它所记录所涵盖的信息也是就是说我们的文字记述和描述有时候很难去穷尽去涵盖它的。就是一幅照片透露出来的什么信息啊,真是能赶得上千言万语的述说。而且特别是,当这些照片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后,那么我们回头再来看它的时候,它的价值会随着岁月的延伸而增长而呈现。

就是苏珊锁塔格(音)他曾经对摄影有这样一个定义,他说任何照片啊,都会由于年代的久远而有意味和有价值,就是老照片这个价值是和时间的关系是他们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比如我们看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呢,是20世纪初当时传教士在烟台他们拍的,当年烟台那个地方呢,开布比较早,当时鸦片战争以后就有传教士进来,他们对中国的他们的一些习俗啊、风俗习惯比较注意去这个记录和捕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照片,这张照片呢是他拍的一个祖孙三代的合影,看来这一家人在拍照片的时候,把自己家里有一点意思的东西,认为比较新颖的一些这种物件都摆到了前面这个台子上面,有这个闹钟、有这个洋油灯,还有他们家的祖传下来的这个茶壶、茶杯,还有水烟袋。那么当时这张照片是很明显的是摆布而成一张片子。但是呢我们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了,应该算是,一个世纪以后我们再看这张照片,其实这张照片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东西。它对于我们了解当年胶东一带老百姓的一般生存状态,以及他们认为一些新的东西,进入他生活的,从西方传过来的东西怎么进入他生活的东西,通过这一张照片可以解读好多这个信息出来。比如说就有这个解读这张照片的人文学者,他通过那个煤油灯,在桌上放着新式的煤油灯,他通过对资料的查阅,他发现这个煤油灯其实那个时候是煤油公司送的,就是说你买煤油买到一定程度啊,他就送一盏灯给你,通过这种方式来推销它的产品。这个其实也是作为可以作为中外经济交流史上的一个话题来研究的其实。

这一张照片,这一张照片是拍摄于1962年,1962年当时是河北蔚县白乐公社(音)全体干部合影。应该说这是一张寻常的合影照片吧,是吧。但是在经过了多少年以后,现在62年现在已经过了50多年了是吧,那么我们回头再看这张照片的时候,这里边有一些信息呢,可能就会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注意。而且这张照片里边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非常多的,这样以我这种很局限的这种观察,我们可以来大体的把它这个照片所透露的信息啊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一个说明那个时候政府机构相对来讲很精简,全体公社干部也就十二三个人吧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现在整个一个公社就相当我们现在一个乡镇吧差不多。就是说我们整个机构,整个膨胀的程度其实是非常大的,当然了就是说那个时候可能他们的事情啊,不像现在这么多,这么复杂,它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的发展可能相对来讲简单。那么这是就是说可以反应我们机构变化的一个情况,还一个呢,就是看来这个那个时候的干部年龄都差不太多没有特别大的人,一般都三十来岁、二十来岁的样子,好像四十岁以上的人就比较少,就是后排那个靠左边第二个那个年纪可能稍大一点,他大一点,剩下的一般我想都是在40岁以内,甚至30来岁的样子。就是整个的干部相对来讲很年轻,再一个就是他们那个在这个前面呢,好像种了些菜,可能那个时候62年嘛,62年那个时候国家刚刚从困难时期里面还没有出来,可能刚刚稍好一些,但是整个总的来讲可能恐怕还生活比较困难,机关干部可能也在院子里在办公的院子里种一点菜,然后贴补他们日常的一些生活。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啊,人们的那个时尚,是吧,比较比较时兴穿这个中山服,再一个头都梳一边倒的偏分头,而且都在衣服袋前面插上两支笔,有的插一支,有的插两支。那个时候好像插钢笔插的多的是说明你这个人有学问的,他也是有这样一种展示他自己的文化的意思在里面。我们再继续再观察还会发现,当时他们这个公社办公的地方很简陋,你看看后面这么一个很古旧的这样一个房子,好像有点摇摇欲坠的样子,而且连玻璃都没有,就贴的农村家里经常用的那种窗纸。还一个我们可以再注意一下,就是他那个房子后面所贴的那些标语口号,一个是税收抓漏洞,通过这个税收抓漏洞说明什么事?尽管1962年整个国家那个时候处在很困难的时候,看来即使在那个情况下,就是我们税收还是一直还抓的比较紧,就是说还是没有这个没有一刻的来放松。当时他们为什么拍了这样一张照片,现在因为提供照片的人他没有说。或许我们有时候我想可能是这样,是不是他们中间有一个人要走要调离,然后大家同事这么多年,一块儿合个影做个纪念,还有一个那个时候有好多从城里来的,到乡里来摄影的,就是从各个村各个乡这么串,串了一看他来了,我们一块吧,我们合个影吧。就是很随意的拍下了这么一张片子,但是这张照片我们现在看的话,它却留给了我们诸多的很细节的历史信息。

就是摄影术发明以后,就是一些很普通的照片,他也很大程度会给我们提供历史,认识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信息。所以说呢,这就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观看的。有一些历史场景啊,因为有了这个照片的记录以后呢,它整个呢就给人家更直观的这样一种感觉。好,我们再看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是这个1956年的时候,上海施行公私合营的时候,召集工商业者的家属他们来,在开会的时候宣讲公私合营的伟大的这个意义,它对我们国家发展的各种好处,是吧。就是在工商业者、家属们他们在听取讲话的一瞬间,在拍手在鼓掌的时候,新华社的记者按下了手中照相机的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其实是后来正式发表过的一张。意思就是说工商业者家属热烈用户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但是我们通过照片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和画面呢,其实他们的表情啊很复杂很微妙。就是其实你想他们处在一种家庭财产将在剥夺以前,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是吧,他们有这样一种很微妙的一种很无奈的表情在这地方,这是一件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这张照片也是上海,上海这个1956年公私合营完成以后,工商业者到市委市政府报喜,这是他们一个报喜队,报喜队非常好玩的是一个穿着天关制服(音)装置的这么一个人,他手里拉开了一个调幅叫“社会主义到了”,当然他是为了表达一种庆贺的意思,但是呢,我们现在过多少年以后,我们再来看这张照片的时候,其实有一些很复杂的感受在里面,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他怎么能够更多的摆脱我们过去封建社会那些影响,就是这个一直是我们一个很重要很大的一个课题,但是这个课题恐怕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在困扰着我们。

这张照片也是一下子可以把人们带入历史的场景这里面去,就是不需要加任何说明和解释,这就是第二十次联合国特别大会,通过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以后,中国代表团的乔冠华和黄华(音)他们两个人乐不可支,这种东西他不是就是完全一听到消息一看那个票,票一过了以后,接着就有这样一种表情出来,这种表情来形象化的展示那一段历史,还有比这个更有说服力的吗?就是他们整个那种很兴奋那种心情。这张照片呢也给人一种很沉痛很微妙的一些思考,这张照片是这个著名摄影家李真胜(音)先生他拍了好多文革照片,也是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影响非常大。那么这一张照片是1965年的时候,他当时在黑龙江日报社当记者,摄影记者,他到阿城县(音)采访四清运动的大好形势,拍的一张照片,在台上站的这两个人是在接受批斗的富农,你看他们现在浑身穿的破破烂烂,而且还要把他作为富农,以富农的身份到台上接受这种羞辱。其实我们现在看这张照片可能会用我们,我们会怎么说,同情站在台上这两个人,都落魄到这个样了,还要到台上去接受这种斗争和批判。但是呢那个时候这张照片不是这样来理解和解释的,是说当时是反映这个四清运动过程中对富农分子的斗争,反映这个四清运动的大好形势,但是过了多少年以后我们再看照片可能我们会有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照片,就是有时候是这样。作为摄影师来说,在拍摄的时候,我完全可以来选择,我拍什么,或者说我不拍什么。但是一旦你一确定你的照相机的快门一但按下去的时候,那么你所选择的这些东西就具细无疑的全都保留在你摄影的这个摄影器里面。那么这里面所留下来的信息,你可能你当时拍摄的时候不是很在意的信息,但是由于把它记录下来了,但别人特别是过多少年以后,我们再回头再观看的时候,可能你那些不是太在意的信息,反而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历史认识的价值。

而且对这张照片,大家后来的观看者,完全可以见仁见智,那么这就是说摄影它有照片,它有一种不被拍摄者所驾驭的这样一种性格,一种特性。那么这个罗兰巴特(音)他曾经对摄影有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摄影不是艺术,摄影是什么呢?他说摄影是魔术,他所谓摄影是魔术就是指的这个摄影者和拍摄者对摄影的对照片的它的效果的驾驭是有限的。老照片它为历史叙述提供了不容漠视的参照,但是照片本身又是一柄双刃剑,双刃什么地方呢?就是某一些新发现的有价值的老照片,有的时候它足以动摇一些过去人为形成的一些历史结论。就是让一些历史成见啊面临着一种很尴尬的一种状况,那么这一张照片,是1944年滇西反击战的时候,记录国军士兵在炮火中登上珑玲城头(音)这样一个瞬间,反应了国军士兵,就是英勇杀敌的这样一个场面。后面这张照片也是,也是记录的是滇西反击战过程中,国军士兵从战壕里边跳出去,反击这样一个场景。

那么我看到这些照片,并不是现在才看到,我是将近20年前看到的这些照片,就是那个时候关于这个国民党,就是国民政府他们正面战场的一些影像记录我们所见的还非常少。就是老照片创办不久,就和台湾的一个老照片收藏家秦风(音)先生建立了联系,他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一些我们大陆这边很难见到的不大容易见到的我们民国时期的一些民国影像,那么这其中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通过这些东西,因为过去呢,在我们的印象里面,在我们教育里面,就是最起码我这一代人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一谈到抗日战争的时候,一拉到国民党军的时候,基本就是负面评述、记述比较多,所以将近20年前,我一下子看到这一批照片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撼,因为他确实告诉了我过去,我所不理解,所接触很少的这么一段历史,而且是很形象、很直观的去接触的这一段历史。那么说这些照片特别是一多了以后,它可能就会改变我们过去所灌输的那样一些历史成见和结论。

这张照片呢,是1912年的时候一位年轻人,因为要把辫子剪了,因为辛亥革命以后嘛,所有人要把辫子剪了,剪辫子以前他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他背对着照相馆的大镜子照了一张相,照完相以后,回来以后摸摸后脑勺的辫子没了,觉得有点恍然若失,于是就在照片背后提了几个字,讲了自己拍这张照片的经过,他说壬子秋,就是1912年年时,壬子年8月欲将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将欲剪,还没剪以前,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立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利福照相馆,寄印二张大洋八毛,他把花了多少钱也写了,这张照片具有某种社会生活认识价值,他拍完照片以后,拍完就拍了吧,但是他还要在照片背面把他的感受和经过写一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很看中剪辫子这一件事,而且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味到,他对失去的这一条辫子,他斯斯拉拉还有不大很情愿,还有点眷恋,其实这完全能理解,因为他小就脱着这个辫子长到这么大,剪辫子这一年他27岁,他的父亲、他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拖着一条辫子生活下来,所以他一旦要失掉这个辫子的时候,作为要改变他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他其实不是太适应,他心里还是有一些很微妙的情感。而正是这些情感和我们正史里面叙述的东西可能有一些差异。在我们正史叙述里面,我们当一谈到一些反清志士为了表明自己立场的时候,往往赋予剪辫子这个事呢,极为强烈的一种政治的含义在里面,而且通过剪辫子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是看来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剪不剪辫子和政治可能没有更多的关系,而是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且是一种被迫的改变,是无可奈何的改变。

同样的反应老百姓和辫子关系的照片就是还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晚清,那时候辫子还没剪,和一开始我展示的爷爷他们三代人的合影,那个照片都是从烟台那一部分传教士拍的照片里面选出来,这是里面其中一张,他们对中国人习俗很关注,记录相当多的反应中国生活情境的照片和影像,这个是反映了几个农人他们在劳作间隙,在互相盘一盘头上的辫子,这个辫子呢其实从照片上来看,其实已经成了他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存在,成为他日常生活很不起眼的这么一个部分。

同样是背对着镜子的人,这种为了展示自己的辫子,这样的照片,还有一张,这张照片拍的晚,这张照片是20世纪30年代了,就是1930年代,有个年轻的少女吧,这可能是他也到照相馆去,背着镜子也把自己的辫子也拍了一下,但是我们现在我们站在历史角度看这一张,背对镜子,照自己辫子照片和前面看到那个27岁年轻人背对镜子照的照片,他的历史的含义其实差异也是非常大的,因为那件事,那个剪辫子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上面,而这个背对镜子照自己的辫子,并不存在这样一种背景,他可能就是觉得他自己的辫子长的非常好看,正好长的比较长、比较好的时候,我拍一张照片,把它留下来,或者他可能也要把自己的辫子剪的,把自己发型换一换,老觉得辫子在后面拖着,不大很方便,这样剪自己辫子之前,想把自己留了好多年留下来的辫子回去收藏起来,拍了这样一张片子,同样是一张背对镜子拍自己长辫子的片子,由于它发生时代关口差异非常大,我们在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感受就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和差异。

这一张照片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再一次选举大会上,一位妇女代表在发言,当然妇女代表在发言这个事没有什么特定的信息,但是呢,在旁边立柱上那一条标语透露路很重要的政治诉求,就是迅速结束一党专政,当然了,就是那个时候啊,那个迅速结束一党专政,想结束的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这个如果说国民党他搞一党专治,这个对国民党真是一点都不冤枉,他也确实在那个时候基本也是一党领政,因为在1936年的时候,国民政府颁布了国民大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他颁布这两个法,也是因为社会上要求宪政呼声非常高,就是共产党也要求,各民主党派也有这样一些诉求。所以说在迫于各种社会压力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颁布了这么两个法,一个是国民大会组织法,一个是选举法,但是这两个法案一颁布以后,马上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批评,就是对他的一些批评和质疑,尤其是对他的选举法,他的选举法里面被社会质疑的,其中大概有三条,好像质疑比较强烈,一个呢,就是他提出来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和监察委员会委员是当然的国大代表,这些人根本不用经过选举,自然而然的开国民大会的时候,他们就是国大代表。还有一个呢,在国民代表,在国大代表产生方式上,他还立了一个框框,说什么呢?这个县级,它是以县为单位来提名,提名以后呢,由县国民政府照着1:10这个比例来提名,比如我们整个县吧,我们要选一个的话,这个国民政府要提10个人,从10个人里面选一个,然后把提出来这个名报到省国民政府。省国民政府在这里面再筛选,再筛选以后就从三个、四个里面选一个,这样把候选人范围在继续缩一缩,但是无论你怎么弄、怎么缩或者一种方式也好,你这个选举是由国民党、国民政府来主导,就是他的选举人的产生办法和整个筛选过程,就是完全还是由国民政府来控制,他虽然是公布了一个,其中还有一个被大家垢病很多,就是所有选举人都要宣誓信仰三民主义,拥护国民政府。所以你假如不信仰三民主义,不拥护国民政府,你就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一下子通过选举这件事情,把人们的信仰和思想他也想千方百计的控制住,于是社会就对他整个这一块质疑和批评非常多。

我举出这个事情来呢,就是说,说国民党他当时确实是搞一党专政这个事应该说这样来批评他,应该是没有错的,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那个时候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因为在国民党它当时在开放选举这个事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什么呢?理由是什么呢?就是中国人,特别中国农民,他这个文化水平比较低,好多人字都不大认识,所以他选举起来比较困难,好了,你既然说这样,我就在我领导控制的抗日根据地,选给你看,你看看我在农民文化水平低的时候,是怎么让他们参加选举的。他采取了在每个候选人后面放一个碗,选民、村民手里握一些豆子,分别往候选人后面投豆子,投完豆子以后然后数一数,谁碗里豆子多,谁自然就当选,以这种方式来解决老百姓文化水平低,然后也能让他们参加选举这样一种诉求。

但是我们现在想,那个时候大概是选村委会,现在想想我们过了这么多年以后,现在也就是老百姓之间来投票,现在继续还是选到村,好像乡镇这一级还一直没放开,看来在中国啊,搞这个普选这件事情,搞直选这件事情确实比较难,通过所走过的漫长道路,我们就看得出来。但是这里还有一张照片是1948年开国民大会的时候,因为代表呢正在匆匆走向秘密写票点,这个呢,我想说明什么呢?就是国民党那个时候虽然他还是对一党专政这个事还是挺坚持,而且确实是千方百计想延长他的训政,宪法这方面能往后拖还是尽量想办法往后拖,但是他在宪政建设方面其实也做了一些工作。那么这个后面的秘密写票点就是1936年的时候当时在南京建了国民大会堂,36年准备是要开的,抗战爆发后就往后推了,一直到47年才开了一次,到48年又开了一次,这一次呢主要任务是选总统和副总统。在副总统的选举中,当时几个候选人争议非常厉害,最后是李宗仁和孙可(音),好像他们两个人进入第四轮投票。在白热化的时候,他们几个代表基本是到秘密写票点来写选票,而且秘密写票点的建设也是国民大会堂建设的一个部分,当时建国民大会堂的时候完全参照国外西方议会的格局和功能来建的,这个秘密写票点也是其中一部分,我们知道选举的私密性、写选票的私密性,对公正选举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有保证选举私密性,个人选举人的意愿才能更好的去表达。

这我们想起来我们1988年,大概是1986年还是88年,有一次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一位台湾代表叫黄顺兴(音),最后选国家主席、副主席的时候,他当时在座位上就站起来了他说我建议、我要求,大会设立秘密写票点,当时我们人民大会堂里面没有秘密写票点,全是一个票拿着,你写我也写,大家都看着,就投了,后来他一提,觉得这个要求也对啊,但是大会堂里面又没有,怎么办呢?临时在大会堂后面用布帘子拉了大概三四个地,说谁要是需要秘密到后面去填写票的话,可以到后面去填去,结果整个大会场一个也没有,就那个黄顺兴(音)他自己摇摇晃晃起来然后上后面秘密写票点去写票,就是我们秘密写票点,秘密投票这个事我们基本没大有这个概念。而且是千方百计在有些地方,有些选举中,千方百计的来消减你投票的私密性。把投票能够放在一种公众监督下来投,甚至有好多地方为了发生,他提了候选人以后发生再有变化,把选票给你设定什么呢?就是那个选票你不用动,你直接投到箱子里去就行,谁只要动了,谁要拿起笔来动了,就说明你这个人不同意我给你提的候选人,你可能把他划了,把你又加进去了,所以大家都互相看的地方谁也不敢动,有了秘密写票点就不存在这个事了,我上秘密写票点去写,所有人,大家全在这个地方写,你自己跑到秘密写票点去写,这说明你还是有问题,这个东西确实是比较难的事情。

这张照片所反映什么?国民党开国民大会以前,其实这个秘密写票这些基本的选举的程序,这一套基本是有的。这是1948年国民大会以后呢,是各地都举行庆祝活动,这是长春市开庆祝大会的时候,长春市幼儿园的孩子也被叫了去参加了这次会,拍了这张片子,后来拍照片这个人在后面写了几个字,写了一个算是照片说明文吧,说这第二代国民将会永远的食着民主行宪的果实,这可能是拍摄的一种愿望,他认为48年国民大会一开了以后,这棒孩子长大以后肯定会生活在宪政的制度下,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就是我前面说的台湾人一位收藏老照片的先生,他后来给我提供一组照片,这组照片主要反映国民党到台湾以后,他们最后开放党禁报禁,在这前前后后这些事。这一张照片是大概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是有一个人要选县议员的时候,在小镇上做选举的演讲,然后呢说如果选上我,我会怎么怎么样,虽然也没有几个人在那听,他还是在那个地方讲的很投入、很认真的。这一张照片是70年代,要比刚才那一张稍早一点,是70年代4位国民党提名的议员候选人在街头拉选票。就说我曾经和台湾这位老照片收藏家,和他讨论过一个问题,我说你这个蒋经国在1988年的时候,特做出一个很重要的决策,而且呢,整个开放以后呢,整个台湾社会的转型相对来讲,我说我觉得还是比较合理、平稳,虽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族群矛盾,也发生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讲,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动乱,我说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他就跟我说了,他说台湾这种选举,老百姓对选举这一套很熟悉,国民党到了台湾以后,除了行政院长、台湾省长是由国民党方面认定之外,所有县市长、县议员、市议员都必须经过全体选民的直选,台湾老百姓在选举这件事情,他们一点都不陌生,所以说台湾社会的转型也和他整个社会的运作其实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呢,后来我们在分析一下,在国民党那个地方,他虽然是孙中山当然最早是提出他们走向宪政的道路是军政、训政最后才是走向宪政,宪政这个诉求在国民党那个时候有,虽然他往后推迟,但是是在他的理想里面也好,还是是在他的目标里面也好,是有宪政这个东西,他有,那么他就会在社会上,整个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的运作、氛围可能都会因为他有这个东西而发生一些变化,和没有肯定有一些质的区别。

再就说老照片这些年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对民国社会的各方面正面建设和文明的一个呈现吧,就是这些照片其实也反映了民国社会其实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环节。这张照片是1935年的时候,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幼儿教师在这个地方,在草坪上做游戏,这是一张非常好的片子,无论从构图,从抓取人物神态也好,我认为这都是一张很经典的照片,反应社会生活的照片,当然这张照片很重要的还是在于它给我们反映了民国社会另一面,因为过去我们提到民国社会的时候,往往是负面描述比较多,其实孩子们整个生活在一定范围内是很阳光的。那么这张照片是山西文水县一个里村的初级女子小学的毕业生的照片,这张照片也非常好,而且吸引我的主要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看来这个在中间第二排坐着的年轻女教师是这个学校领导、校长,而且这四个大爷们儿都坐在他这个旁边,这其实要反映了当时妇女解放的某种进程,而且孩子们看上去也都很阳光,而且穿戴应该也很齐整,尤其是吸引我的是后面的房子,我觉得这可能是村子里面最好的一个建筑,是由他们学校在用,那么这张照片其实能让我们结合着当时历史背景可以能产生很多想法和思考,那么山西当时是在阎锡山控制下,到37年已经从辛亥革命就在他控制下,已经控制10来年了。而且呢一直到49年以前,一直在他的控制下,阎锡山在山西啊,对山西地方建设还是挺下了一番工夫的,尤其对教育这一块相当重视。

30年代,抗战前夕的时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对几个省的国民义务教育做过一次调查。跑了几个省,调查完了以后他下了一个结论,他说他认为山西的国民教育是全国的模范省,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看了以后这个评价,当然他做出这个评价并不是很随意、很轻率得出这个结论,他也是对当地做了各方面考察和了解以后,你比如说当时阎锡山控制的时候,在他下属的好多县里面,他的教育经费占了行政经费的40%多,50%多,这个比例应该是相当大的。还一个呢,阎锡山对教育、对发展教育,有他自己想法和理念,他曾经就说过,说老百姓没有知识容易被政府、被官员所欺骗,而且他把普及老百性的义务教育,让他们能认字,能看得懂各种政府所发布的通令、告示,他认为这是培养现代公民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你说他能站在这个角度看待教育、认识教育,我觉得这个认识方法,我们现在我认为也是很先进的,我们有时候在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怎么样的时候,往往还是从他个人的前途、你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会怎么样,好好学习会怎么样,他好像从这个角度谈的比较多。但是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军阀,他能够这样来理解国民教育,这个东西我觉得也确实非常可贵,同样是军阀,当时是39年的时候,西康是在刘文辉的控制之下,这个站在建筑前面的是西康省伊顿县的县长,站在摇摇欲坠的县政府的办公建筑前面,而且没有办法马上就要倒了,就用两根棍子撑着这个房子,而我们在下一步我们再继续看一下,同样是在西康省德格县,这是德格县国民小学的房舍,就说在西康那个地方,因为我有一段时间接触这一部分照片比较多,当时看了以后,对我看完以后触动确实是比较大的。后来啊,后来我们才了解到,当时刘文辉(音)在西康那个地方,对县长有一个很严厉的要求,说假如哪一个县的县政府、县衙门建的比学校好,县长要就地正法。你说县长要就地正法了,你说他无论如何要把学校好好建,那么现在我们回头想一想,我们当时汶川发生什么时候,大地震的时候,好像是政府的办公楼没有几个倒的,而倒的恰恰是学校房子倒的多,而这些东西看老照片有助于对历史、对我们当下有一些思考和反思。

这样的话,因为时间比较紧了,我就是简单给大家把照片讲一下,这是48年的时候,从南京到上海,在南京到上海的一个豪华的列车,就是那个时候的铁路建设已经和国际整个发展很接轨了已经,这个也是,这个可能二等车,刚才我们看前面可能是一等车,其实和我们现在的豪华动车、高铁其实是有某种很相近的地方。

我今天讲最后一个关于探讨照片和历史的关系的最后一个话题呢就是老照片的价值,它有时候也依赖于后来历史的种种演变,就是老照片,许多老照片的价值是后来历史演变所赋予他的,刚才前面可能个别照片实际上已经联系到这个问题,我想让大家猜一下,这些照片上的人他们在干什么?这个照片拍摄于1958年河南,他们在干什么呢?谁也不会想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深翻土地。那个时候不是都要建卫星田嘛,亩产多少万斤,说土地越翻的深的,粮食打的越多,所以各个地方在深翻土地上开展了竞赛,你翻一尺我翻两尺,你翻两尺,我翻三尺,河南这个县,当时把深翻土地指标定在了一丈二,你说谁能想到他们是在这个地方翻地,其实在这么做的时候,就是全民处在一种很癫狂的,而不是全民处在,实际上官员那个时候是完全处在一种很癫狂的状态,基本的常识和理智全都没有了,完全是一种头脑发热的情况,当时翻地的时候很多农民啊,就觉得你把这个地想埋了这么多年的生土,翻到地上来,它能长粮食吗?这个东西就是一个老农基本常识就能够解决这个事,但是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就能够这样来干。

这张照片也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的时候,在河南的事,这是新华社记者拍张片子,为了反应亩产万斤田的状况,于是把别的地里的稻子挪到这一个地里来,所谓达到一定的密值,实际是认为的一个灭灾其实是,然后到了一个小孩到稻穗上盘腿坐着,意思是这个稻子长的很快密,一个孩子上去都能够撑得住,但是这张照片和前面那张照片还不完全一样,这张照片是造的假,你弄好了把别人稻弄过来以后,让孩子坐上去拍了一张,前面那一张确是真实反映了那个时候深翻土地的状况。

现在就是我们过多少年以后,我们对它的价值的认同差异非常大,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谈到新闻照片,我们全都知道,新闻的生命在于什么?真实。你一旦造假,一旦不反映真实的情况了,这个新闻照片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没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并不妨碍它成为一张有价值的历史照片。那么我们现在我们站在历史角度来看这两张照片,特别是这张照片的时候,它会给我们好多深层的思考,那么这两张照片里面其实已经透露出我们后来大饥荒的端倪,它的大饥荒的影子已经在这两张照片里面已经都有了,对吧?那个时候虽然说你吹牛,吹牛这个税要上的,你说你吹牛,亩产多少多少万斤,将来那个粮食就要按照这个数给你往上增啊,所以为什么在相当多的地方,发生这个怎么说呢,饿死人的情况或者怎么样,我觉得就是和当初的吹牛有非常大的关系,而且我们全都知道,河南那个地方当年60年代初也是全国饥饿的,非常重点的地方。而这两张照片恰恰都来自河南,其实这样一种联系呢,它里面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在里面。

这一张照片是张志新(音)烈士,张志新(音)烈士可能比较上点年纪的人可能了解这个人,他就是文革开始的时候,他是辽宁省委宣传部的干部,他对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的做法很不解,提出了质疑,因为这个被打成反革命,后来在监狱里面受到非人待遇,临把他到刑场枪毙之前,怕他喊口号,最后把他喉管割断了,最后这样就把他杀了。当时这个粉碎四人帮以后,曾经一度对张志新(音)有过很多宣传,但是非常短暂,宣传完很短时间马上这个人在各种媒体数据里面全都不让提了,所以好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张志新(音)这个人,但是我想在这个地方上,并不是张志新这个人的事迹,我想说他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前两年在老照片上发出来之后,好多读者纷纷对老照片来信,我说你这张照片太好了,唏嘘不已,对这张照片,其实这张照片有张志新(音)少女时候的一张倩影,我们现在想想,这张照片也就是寻常个人在风景地的一个留影,我想在座的各位这张照片自己从自己家里也能找出非常多来,为什么张志新(音)这样一张寻常留影就让大家感觉很震撼,而且很唏嘘、很感叹,认为它很有价值,它的价值是什么呢?其实这个价值啊是当年给张志新(音)拍照片的那位摄影师,他无论如何也不会预想到的,是张志新(音)烈士以她惨烈人生赋予这张照片如此的价值。好了,我今天的讲述就到这里。

温馨提示:本页面文字实录来源于现场速记,未经讲座嘉宾确认,仅供参考

2312321
客服热线:4006780099 | 客服信箱:service@xqfunds.com | 在线客服 | 手机网站:wap.xqfunds.com

办公地址:上海浦东芳甸路1155号浦东嘉里城办公楼28楼 (201204)|电话:(86-21)20398888 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沪ICP备08018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