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大家晚上好。我做一下自我介绍啊,我是李爱莉,我叫李爱莉。来自于那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我从事这个植物科学画的这个工作已经有十七年了。但是同时呢也会承担一些,科普展览设计的工作。那个我做了这么多年会有一些心得体会,也不能说经验丰富吧。所以今天很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这个平台让我能够跟那个来宾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的工作。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大家能够对我的工作有一个指导,让我在以后的工作能有更多的灵感和提升,谢谢大家。那现在就开始吧!

    这个标题呢,是我们经过商量就是说。我觉得还是把这工作,就是。因为很多人觉得这个工作还是很神秘的嘛,所以我觉着就是告诉大家一下这个东西并不难。今天的报告分四个部分,画植物科学画难吗?因为,为什么我分这四个问题呢,就是我在工作这么多年,经常会有人问到这四个问题,所以我归纳了一下。就这四个问题来展开来说一说我的工作,难不难。不难,但是也非常难,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说不难啊,因为如果有一点点的这个,绘画的基础,受过一点点的绘画方面的训练,入行就非常快。但是前提是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植物的科学特征。说它难也是因为如果你画出优秀的作品是非常难的,这肯定是需要扎实的绘图功底。另外也要最好是掌握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识,

    另外这个做这项工作,我觉着最难的就是寂寞。你一定要忍得住寂寞,因为它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种重复的劳动,而且是非常枯燥的。这种压力和寂寞感是,我觉得是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我们看几张图,就这个植物科学画的画法来说,并没有特别多的限制。也就是说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风格。用什么工具实际上都是可以画的,我们看这张图,这张图就非常简单。那它肯定是把它的科学特征,这个作者的要表达的科学特征肯定是表达的非常清楚了。

    这张呢我们看可能不太清楚啊,它实际上就是对标本的一种描绘。那肯定也是科学特征肯定也是非常准确无误了,这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张图大家能看出来,它是比较粗糙。画法也是比较粗矿,然后这张要拥了一些要美一些。如果从那个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除了它的,它的科学价值肯定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既然能够发表,它肯定是把那个作者,所要传达的这个物种的科学的特征,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楚。包括审稿的专家那里也通过了,所以他才能够发表。

    那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增加了一些艺术的欣赏性。这两张也是同样是科学画,但是画的就比较复杂,更深入一些。那我们就是这几张图,从那个这是不一样的绘图作者。就是从风格上,从绘画的水平上,是参差不齐的。但是呢,它肯定把这个每个作者,这是几篇文章里头,摘出来的图。也就是说,每个绘图作者把这个哲学专家所要表达的,科学特征,肯定是表达的准确无误,才能通过才能发表。所以说它并不难,对不对呀。

    这是我的两张图,同样是我一个人画的。为什么就差距很大,做个例子,你看这个是一个蓝棵的图,这个是一个那个骡子植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因为当时画这个蓝棵这是植物志上的一张图,是非常着急要交稿的,然后我有非常少的时间,要花几十个种那怎么办?是完全不可能达到我期望的那种艺术的水平的,那我们之间就跟专家就有一个商量、讨论。最后就是把它的特征表达出来就可以了,然后不需要太加工。他还非常满意,然后这张呢可能,看一下以为是一张素描作品。实际上它是难的地方,是在于。我这张图用了一个多月,时钟在这张图上,在工作。因为这张图草稿就画了三十多张。

    什么原因这张图的草稿我们留在档案了,是什么原因。因为骡子植物它采集就非常困难。比如说特别高,或者是那个不容易到达那个地方。到了那呢,不一定有球果。他们采集的标本有球果,只有一个。但是它是炸开的,你知道这个骡子植物的球果,它一旦过了成熟期以后,它就开始干燥。是炸开膨胀开的,那我们就要把它复原。它又没有照片,我们要把炸开的球果。炸开的球果可能这么大巴,但是我们复员以后要复员到这么细的。就是而且那个它的那个采的那个标本上,这条上只有一个球果。那这个专家们,需要画四五个球果。它这就牵扯到一个重力学,各种东西反正是前车东西很多。反反复复修改,最后这张图正稿也画了一个多月。草稿就花了30多张,所以说要看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啊。这就是会碰到一些你想不到的难题,这个也是我画的,这是我画的最简单的一张植物科学画了。它也是植物科学画,但这是作者的要求。他要求我用这种办法,就像符号一样把它给表达出来。他需要的就是这种简明扼要的,需要说明他的这个科学的特征,或者他索要说明的科学的问题。

   所以说看了这么多图,就把各种类型的图放在一起来看。植物科学画难或者不难,我想大家自己就可以判断了。那植物科学画 看了这么多图啊,它那个始终是有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绘图者来吧我的就是它的科学性。科学性无论你画的好与不好,用什么样的风格,细腻不细腻,用什么样的笔。但是你一定要基于科学的基础上,会使用一堆的科学技术来限制。在那个,再举个例子。在那个02年,2012年我们在所里举办了一期植物科学画培训班。因为当时主讲老师只有我一个,我们这是三天,有一天半的时间是一个让学员去试着画一画。当时就找了20个人,这20个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几个是有这个植物学的背景,同时呢他又喜欢画画有一点点的绘画基础,这是能看出来的。还有几位是有植物学的背景,但是他完全不会画,希望同过这次培训班,对画植物稍微有点了解。

    还有几位呢是,有这个他从事的就是。绘画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他是画画方面的专家,然后他想了解植物科学画是怎么画的。还有几位是两者都不沾,但是对两方面的内容都感兴趣。这个就很有意思,那么我们当时选了一个正在开花期的铁梗海棠(音)因为我们那个所里,就有这个植物。就采了一对的这个带花的这个枝条,来给大家来那个作为素材,来写生。这个是中国植物志上的,对这个作品里面也叫铁梗海棠它的这个科学描述。这个科学描述在我们绘图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都是专家提供给我们,作为我们那个观察植物时候的一个依据。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那又给学员找了几张参考图。

    这是植物志上的图,我们看也是非常简单。是吧。这是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上的图,也画的比较简练。但是这两张图为什么它可能会比原作更显的更粗糙一些。是因为印刷的年代比较久远,然后纸张的问题和印刷技术的问题。原作可能会比这个要精美一些,要细致一些。特别是这个中国植物图鉴。已经几十年的书了,图版又小,所以复印出来可能就成这样了。原图很多原图都找不到了,丢失了。那这个是我们提取的标本,从我们标本提取的铁梗海棠的标本。每个人忍受一份,让大家去观察标本。同时再观察活植物,那我们又拍了一些铁梗海棠的照片一批照片给大家做一个参考。也领大家到实地看一下,实际上我们平时画图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就是说你能看到活植物是没有的,然后这些彩色照片也作为学员回到课堂里头,写生画植物的时候一个参考。

    效果怎么样,就是三天的学习。其中一天半的这个绘图,效果是远远超出了我的这个意料之外,非常的好。而且每个人都拿出了一个作品。我们先看一下这个作品好吗?都很不错是吧,就是这里有两个学员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这个张云海左边这张,张云海这这个叫杨拓。他们两个都是学植物学有植物学的背景,然后呢他们俩的区别,他们俩自己说,从来没有握笔画过画。特别是杨拓我就感觉很奇怪啊,他确实是很聪明。他也是我们那个正好是我们所的,我稍有了解。他非常聪明,我不知道是他天生领悟能力就特别强,还是说他曾经也无意识的画过一些东西。虽然没经过这么培训,可能也多多少少画过。他这张画一天半的时间,画到这种程度让我感觉到非常惭愧。因为他这张画已经完全达到了出版的要求,而且他有植物学的这个背景。他会下笔非常的有的放矢,而且是非常的精准。他知道哪个位置是需要我去着重表达的,哪些地方我是可以放一下的。

    而且他这张画你看,有他自己的风格。风格非常的明显,那这张云海这张和这个前面这个崔青国这两张图。这两个学员,是那里头可能是。绘画功底是最差的,也就是说。开始画了他连笔怎么入手都不会,然后在再三的鼓励下、启发下他们也画出了一个东西。他们俩的区别在于,张云海胆子非常大。他虽然不会画,但是他很猛。无论画的对不对,他敢去画。那画完以后,因为他有植物学的背景。他会把一些,他会像记笔记一样。就像在野外记笔记一样,把这些东西都交代的很清楚,然后这个如果说。作为发表他想自己画一张图,我觉得他这种水平是完全可以为自己的文章去配图。

    只是说你再画的更细腻一点,因为他知道怎么去把他的东西表现出来。就像是一个旅途的一个笔记一样,那这个崔青国呢他画的时候,画到最后特别一些细节。一些花的时候他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最后就放弃状态。所以画画要胆子大,那就是这个咱们第一个问题,就是难与不难。通过这个学习班最后达到的效果,我就发现很多人,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有绘画天分的。就像正如是很多人画画,学画画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绘画天分。这个就很有意思是吧,然后你看这个难与不难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判断了。

    这个刚才咱们说这个,我一直就是比较欣赏一些自己拥有植物学的背景,同时他又会画一点画。这样的人他画出来的东西是我达不到的,为什么呀。因他们面对的可能就是一个类群去研究,或者几个类群去研究,他研究的非常透。那么他画的时他就画的特别的深入,特别的到位。我呢是面对所有的类群,我不我我下一张图画的是什么棵什么属。那我在短短的一周或两周的时间,我不可能从另外一个棵属里跳到这个棵属画,他就搞的很清楚。所以很多时候我感觉,我观察到了,我把他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但是对我个人来说,对这个棵属还是用一个怎么说呢,就是就还没摸透,没看透这张图工作已经完成了。就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所以这个咱们看下面这张图。这个是吴征义院士,是咱们那个植物科学,植物科学界的一个泰斗级的人物。然后他在1945年的这个(16:33)本草图谱里,画的这个(16:35)我觉得太好了。因为老先生不光是这个科学上的这个成就,他这个艺术上的造诣也是非常深的啊,深厚的。他画的东西我看都不用看,我觉着绝对是非常好的。就科学性来说,肯定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然后艺术性来讲,我觉着也很棒。

     这个呢是况可任研究员,一是职务分类学家。然后他也是在这本书里有一张图,他我觉得他的绘画功底塑造能力,比那个吴院士还要强。这个以上咱们就说的就是咱们第一个问题,由大家自己来判断它难还是不难。那就是说你会一点点的画,会画一点点的画。哪怕你就去描,去(17:40)去描标本。然后去描照片,但是呢前提是你一定要注重它的科学性。还有一个就是说,如果想从事这一行。一定要多少学一些植物歇方面的基础知识,非常有帮助。科学性一直在说科学性,那它的重要性,咱们再占开来说一下。这个《本草纲目》大家都知道的,你看上面的图。我觉得这个图,肯定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肯定除了用笔来记录植物的形态,没有别的办法。那这个图非常简单,就相当于在,在那个野外采集标本的时候匆匆的画了一张小笔记。

    但是就这样简单的图,对人们去拿着这本书,去识别植物在野外识别植物。肯定是也是非常珍贵的资料,这个你看也是很久远的图。300多年前的,但这张图不用问。因为看肯定是非常画的非常准的,这个也是更年代更久远了。他画了这个白头翁,一看就是白头翁,是吧。那这个,这个画的准确的例子。咱们举,像的例子举几个再举几个不像的啊。可能是稍微有点极端,但是就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不像,会产生什么后果。你看这个左边这张图,他画的是贝姆。那右面是这个活体植物,他错在那儿?就叶脉,叶脉是平行叶脉。然后这个就完全错了,如果说拿着它去识别植物,肯定会采错的对吧。

    这个就是虽然稍微极端了一点,但是咱们就是说一下。这个简直就是写意是吧,然后也是一个。虽然我们创作当中,不会出现这么极端的情况。就是咱们就反差不会这么大。但是我就说,咱就说,如果你作为一个,因为他这本书也是植物标本集里的图。

    它是跟科学是沾边的,所以如果画的。把荷花画成这种程度,可能谁也不会认识荷花对吧。这个我们在那个工作当中,也会对这个一些错误的图进行修改。有的时候自己的图也会反过去修改,这种错误会发生在。它的发生的原因有各种情况,比如说有的时候那个。有的时候是专家观察有误,这情况还非常多。就是我们在工作当中还会帮助专家求纠错,不止一次了很多次。

    然后有的时候可能是,就是说那咱们看这两张错图啊。左面这两张是已经出版了的,书上的图。那我们后来呢因为时间的原因。可能要用这个图再用一次。这位专家他负责这个棵属的,他犯下错误了。你看上面的错误在哪,毛上是吧。这是修改过的,就加了几笔你看。没有毛,原图上没把毛画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张能看出错在哪吗?这是原图,这是修改过的图。在叶的这个基部,看出区别了吗?叶的基部,看。这对它们来说是非常的,可是。可是如果说那个有些东西,专家不把关的话,我们可能一时不到,这个是很重要。

    咱们现在讲就是第二个问题,植物科学画和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这也是这么多年,不止一次有人问到我。那么植物科学画呢,就是是科学的,是严禁的。我们所有的创作,都要以这个一系列的科学数据,来作为基础来画的。那艺术作品呢,它就可以天马行空的去创作。甚至有的时候画的是概念,是情感。有几组图来对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啊。这个能一目了然了,左边就是一张国画。右面呢是科学画,那对科学,对科学画来说。这个植物的的外观,它属的形态可能已经不是区分它种种之间的,区别的主要的特征了。它需要的是细节的变化,来区别。

    这个是一张水墨的这个松属也是,这个是我画的雪松。这个专家呢对这张,对这张对个种我画这个种的时候。他的要求就是,并不是我要画成这样,是他的要求就是你要画出老枝嫩枝这个,他认为这个是一个主要特征。还有这个针叶,每一组针叶什么状态、规律。每组针叶的数量、长短大小然后,对不起啊。还有这个球果,球果上的这个每一片种林。它生长的规律,它是有多少片,然后我们画的时候是要打格子来画的。这格子如果没打对,这格子很难打,这格子如果没打对。画的是绝对不会像(24:16)的球果,而且肯定是不对的。包括这个针叶多生的位置,它每组针叶它有痕迹。这个叶痕,都是螺旋装的。它是这种生长,有这种生长规律。这银杏,这是一张油画。那这个也是专家要求我画的这个银杏。他不认为银杏的这个一些解剖的东西是主要特征。他认为就是比如说,枝条的这个质感、纹路。那这个球果的着生的位置。这个柄的长度还有这个叶子的每一组叶子的着实状态,那我们在构图的时候看着很简单对吧,你们在构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又要自然。让复原,让它符合。同时呢我们又在构图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所有的主要特征。都让它露出来,这是芍药。左边是国画芍药,右边是我画的这个芍药。

    芍药呢花虽然漂亮,但是花并不是我们植物学上,来区分这个物种的这个主要的特征。所以花瓣我们都不要画,它主要特征是在它的新皮上,新皮的数量。形状大小,还有这个花萼的变化,花萼的形状的变化。以及这个根还有这个叶,叶形它的分裂状态。叶子的尺寸,这些是要表达出来的。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讲一下就是说,植物科学画是否可以被替代啊。这个问题也是,可能是很多人都关注。包括我第一谈上班,然后有人跟我讲了,我将要从事的工作。我产生的第一个疑问就是,照相技术、扫描技术和电脑的这个修整技术,为什么不能取代它。然后这位是洪德元院士,他现在目前在负责这个。泛喜马拉雅这个植物,这个项目也很大。大概要十多年应该是五十多本,然后刚刚起步没多久。我们现在主要是负责这套书的插图工作,然后我们俩有一个争论。他认为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我认为是可替代的。然后那好吧,我就去找证据啊。找到证据了是吧,你看在这个(27:13英文)这个发表的文章,作者用的就是标本的图,来说明它的科学问题。右面这个作者呢,是用照片和手绘的图,结合来说明它的科学问题。那这两张图是不是足以说明,它是可以被取代的对吧?

    听众:对。

    李爱莉:然后我这个,就拿着这样的图我就跟那个,几个专家请教。请教我说为什么你们不愿意直接拿标本,我会处理的比这还好。我会把它解剖、会把它照出来。然后为什么不行?他,他第一句话就是说,还是植物科学画漂亮,但是后来经过我们就是进一步的讨论。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很多物种。并不是所有物种,适合用这种办法来表达。很多物种是没有办法用这个标本,或者照片来表达清楚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那人为呢。人是灵活的,我们人是可以把它各种观点,用人的手和眼去把它画出来。

    我们平时工作就是这种太,看着标本来画。那咱们举个例子,就是说它是不可被替代的。这个呢是我接到的一个任务,叫杨乳是挡麝鼠的,然后标本我拿到的标本就是这样子的。这是它的栱,这儿是它的花。就能看出是藤本啊,然后呢这个专家就是。这个就是红院士的书,他当时跟我说。这里头有个胎盘,这个胎盘呢将是它整个(党参属)去区别种与种之间区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但是因为他手里的照片,都是他们野外采集时候拍的。或者是他自己拍的,他用他的语言向我描述。什么是胎盘,在什么位置什么形状。无论他怎么描述,我都不清楚。我都不知道这个胎盘在哪,但是它又很重要。我当时就觉得我不能,我无法想象我就无法画出来。也是一个契机,我正好听说在北京的这个,那个北边的什么?北边的什么区了?不是昌平,密云。密云有一个山上,就有那么一小片,说只有这一小片。我们单位有一个采集标本非常有经验的人,他说只有那有一小片的杨乳和党参,我们就去了。在它花期的时候去的,八月份。然后我看到了这东西,就是这个。

    我就很激动,因为我看到活植物的机会特别少。然后我就,就地就把它解剖了,又拍照我又做记录,做各种数据的记录,测量、然后呢包括里面这个胚珠的着生状态,我都有一个观察。实际上这个还是不成熟的,但是我即使不成熟,我也知道那红先生想说的是什么了。所以说我就把这些东西,就拿回来了。同时呢我又带了一个泡花,带泡花跟叶子。这种泡花的它这个液体是配好的个,别人配好的。大概是酒精和什么东西一起配的啊,它可能是不是有点像福尔马林一样的不知道啊。然后呢你看这好几年了吧?然后我前两天把它拿出来拍照的时候,它还非常好。它就是除了颜色已经掉了之后,它每一个例题的特征都在,这个是非常珍贵的,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但是为什么好多人,他不能提供给我这个东西。几乎就没有,我可能工作十七年,大概只有两个人听过这个泡花。因为在野外采集的时候,它是一个团队,大家呢是有时间限制和有任务限制的。

    每一次出去他可能要采一千多种,或者几百,几百上千种的标本。然后因为气侯的原因,因为时间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因素,或者是拍摄者的这个摄像技术问题。因为拍摄的人,不可能是专业的摄影家。他都是一样植物学方面的专家,然后因为各种因素。还有一种原因是,他当时采的他并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新东西。或者我回来要把它做文章的,匆匆忙采了。匆匆的拍了照片,然后拿回来了。那这种泡花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一千多种的东西,全都用一个一个的小瓶子给它泡上,标上标签拿回来。这个工作我一直希望他们去做,然后因为这个很珍贵。但是似乎不太可能,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太可能啊。那最后我就把这个杨乳就画出来了,虽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对它创作的太多。但是红老师对这个洋杨乳他非常满意,他认为就是这就是我看到的杨乳的状态。包括这个解剖图,包括这个胎盘。不是胎盘,这个叫花盘。花盘就是这圈东西,说了半天实际上这个能不能看清楚,就是这一圈凸起的。为什么看不着在标本上?因为它是肉质的,水分特别大。然后拿回来以后采回来以后把它压制再烘干。颜色再一失去,根本就看不出来它到底是什么样子。

    如果我没有看,我看了这个活植物以后。那么接下来这一个属的东西,通过标本通过泡,我就能慢慢的分析出来,通过各种迹象,微笑细微的变化。我就能分析出来,再加上红老师的一些描述,我就能分析出它的胎盘到底是什么形状。什么位置,就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那这张你看,这张图就红先生就非常高兴啊。他就把这张图要过去,也用在书里了。因为他认为这个解剖包括这个拍照角度,特觉着非常能表达他的科学问题。就是说这个东西他们在野外就不去做,是因为没有这种条件。还有一种可能大家也觉着这个绘图人员是万能的,我说了你就能表达出来,我费那劲也没用。就是关于拍照,咱举一个虽然不太恰当,但也能说明一点问题的一张图。这也是那个党参,不是芍药,芍药的这个那个叫什么?刚才说的。新皮啊,新皮。你看这可能是因为拍摄的技术或者什么原因,他不会把所有的细节都拍清楚。总有虚有实,它有个写生问题。

    那我们肯定会处理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手里就没有问题了。当然这个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植物,有的那个物种花非常的小。有的花可能你肉眼都看不到,我们也要去解剖。那它在野外根本不可能把它拍摄下来。只能拿回来用标本去复原,去一点点分析。所以说这个无论是电脑的这个,技术。解剖镜、还有这个扫描仪或者照相。这所有的现代化的技术,高科技手段,对那个科学研究和对我们绘图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确实取代不了手绘的植物科学图,再讲一下我们这个,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在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跟专家的探讨是非常重要。这种交流非常重要。就是我如果我工作了十七年以后,我基本上了解,就是每个专家的脾气、性格是不一样的。他向我交代任务的时候,就跟这个有关系。有的人会交代的非常清楚,你不用问。他甚至会有一堆的数据,甚至于草稿,有个自己的小草图,一个示意图拿过来。那这个工作就会进展的非常顺利,但是有的专家呢他就粗之大意,他会几句话教给你就走人了。那这个怎么办?我就要抓住他去问。问一些他没交代的,但是我认为肯定会有问题的一些细节。这样就避免我会有重复工作,会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然后就开始解剖植物,观察植物,解剖植物。再绘草稿,画草稿。然后草稿阶段是周期比较长,因为要经过反复的审核修改,再审核、再修改。最后草稿没问题了,才能画正稿。正稿完了以后还要再审核,再修改。那这个周期一般最起码得一周以上。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很多专家他会有问题。你给他交草稿的时候,没问题完全没问题画吧。但是我正稿一出来,一点没变,就是画出来了。问题就大了,那这会儿修改就非常难了。

    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就是我画了一个。我忘了是多年前,画了一个什么植物。当时沟通的时候我现在回忆,可能是我没有问到。你这个植株它是直立的还是匍匐的。我理解的因为它从标本的样子来看,它是直立的。它都是展开来压制的,那我画的也是直立的。但是好笑的是呢,这个草稿给了他,他认为也没问题。那好吧我画正稿,等正稿也给了他以后,全都OK了以后。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反馈过来修改意见说。植株错了,它是匍匐的。但是这个就其实要重新来画了。所以这个就是说不能对专家要求太多,我们要去适应专家。

    适应我的专家的特点,把对我工作需要能问到的问题,一定要问清楚,这也特别重要。那我们在画图的时候,工具基本上分两类,一类呢就是解剖的工具。解剖工具这个是简单的,我们现在用的都比较好。那个能拍照的,这样就能把一些解剖,当时解剖的东西做个记录。然后守镜呢是随时观察植物,你就不用开这些大机器了。然后这些解剖针,解剖刀包括尺子培养皿之类的,大概也就这些东西吧。绘图工具没有什么特别的,有的人喜欢用钢笔画一些墨线图,用墨汁画一些墨线图。有的人呢喜欢用铅笔,还有人喜欢画彩色的。然后这个完全根据个人喜好,但是画出来的图,在后期制作这一块会有区别。比如说墨线图,你要把它做成电子版容易一点。直接扫描平板扫描就可以了。如果画成比较精美的素描图,细腻的那你平板扫描就会过滤掉很多东西。你要起码要垫分或者是是不是摄影技,摄像技术也要好一些。不然你就是你的功夫做出来了,实际上印刷技术就是丢掉了很多。

    彩色的也一样,也有这个问题。就是在后期制作的时候,那么现在我们也结合着用一些。数位板来画数字图,这个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如果你掌握了这个绘图板,使它像那个手绘一样。得心应手这个图直接生成的就是电子图,而且修改也容易。如果我画铅笔图的话,我基本上这几个工具就够了,就能把一张图给画出来。工作状态可能大家想象的基本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99.9%都是这样的。因为在野外看到你所需要的画的东西,它也可能产自于南方深山里。甚至国外,然后看到的肯定都是标本。是很少有机会看到活体植物,如果有这种机会。那就是那个加班熬夜都愿意去做。那我们这个拿到标本以后,可以把专家需要你画的一些细节,取下来。用热水把它泡软,泡软以后呢。在镜子里头观察,观察的时候做一些笔记。甚至直接把草稿画出来,现在这个解剖镜又带着照片,又可以拍照。把这个当时你观察到的东西拍下来。留做一个记忆,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最不可信的。就是说,你当时观察了,看到了的东西。那么你拿回去以后,很多细节你画到细节的时候。立刻就糊涂,一些细微的东西。所以给它拍下来,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在那个,随便找了两张,就是在解剖镜下,拍下来的东西的一些细节部分。我会根据我的需要,把各个部分都做一个记录。

    那这个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上正稿的时候。在我来单位之前,很多老先生(42:46)来拷贝这个要。可能也是因为工作紧张,因为更早些的老专家。他是用毛笔花的是一根像白棉花一样的东西,在纸板上画很精美。后来可能是因为拷贝不太容易,然后加上当时这个任务非常紧张,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就用磷酸脂来拷贝用钢笔来描,直接来描那个草稿,提高效率。那这个是拷贝台,这拷贝台跟那个道理是一样的。那如果说那个数位板就也有这个问题了,加一个图层就可以了。那这个就是画正稿的状态,最后一步实际上应该是最快乐的一步。就是你把很多很多的困难,科学问题都搞清楚了。也给他画出来了,上正稿这一步,塑造这一步。实际上可能是这个整个工作当中,我感觉有乐趣的一步吧。比如说这个是我画的一张草稿,这个正稿就几乎没什么变化,也没什么问题就画出来了。

    这个再来看一些我的图吧,也是可能有些人会问。为什么看了都是黑白的图啊,因为除去你自己,喜欢去创作以外。我们工作当中,对彩色图的要求,几乎没有。我在这十七年当中,几乎没有碰到过,这个可能是个人原因。一个原因呢是它的制作成本和它印刷成本要低。作为科学读物来说,它降低成本很重要。再一个呢是彩色图谱相对来说,画的周期更长。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难题,所以基本上都是黑白的。这个就是看一些这个我画过的图板吧,就是也希望大家能给一些指导啊。能让我有一个提升,就是下一步该怎么去做。这是这个是那个,这个是什么了。摩根苛勒,不是摩根苛勒这个叫。这是什么想不起来了,这两个也是党参。不是,也是那个什么,芍药。留子植物,这有一些都还没有发了。有些图还是还没有完成,那么我们画的这些图。它的用途主要是,科学方面的用途。主要是一些科学的植物学的专著。另外还有一些新植物发表,那也会有一些用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科普读物上相对来说可能对科学性的要求,要稍微低一些。作为科学,科学植物科学的专著的图。那我以上讲的,就是这种要求,也是比较枯燥的。我讲的是不快了点儿,这就讲完了。

温馨提示:本页面文字实录来源于现场速记,未经讲座嘉宾确认,仅供参考

2312321
客服热线:4006780099 | 客服信箱:service@xqfunds.com | 在线客服 | 手机网站:wap.xqfunds.com

办公地址:上海浦东芳甸路1155号浦东嘉里城办公楼28楼 (201204)|电话:(86-21)20398888 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沪ICP备08018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