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沂欢:谢谢大家能在周四的晚上和我们来分享我们《地道风物》这个项目,也谢谢张老师。《地道风物》就像刚才张老师说的这样,我们是希望把全国各地这些好玩的,好吃的,好用的这样的一些事物,当然了还有各个地方它们美好的这些生活方式呢,能够和大家里分享。怎么做呢?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工作,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我们只是做一个所谓连接的工作,因为地道风物一直都在那儿。就像刚才可能我们在暖场的这个PPT里面,我们同事也把如何加我们《地道风物》的微信号,如何和我们互动,这个环节已经和大家分享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段地道风物,而我们的这份工作,其实就是走遍全国各地,来发现乡土中国之美。

在正式开始之前呢,想和大家来一些相对轻松的互动。今天晚上来的朋友特别多,我想知道在座的各位,都多少是广西人?广西人还真是不少啊,真是有大概,这个比例恐怕是超过广西人口在全国的平均数了,肯定是这样的。除了这些广西的朋友们之外,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是曾经在广西生活,工作,旅行过,去过广西的,我想知道。目测大约有30%到40%的样子。不知道刚才我们的微信中是希望能够和大家互动,让大家来分享广西的这些美景,美物和美食。去过广西的人很可能都去过,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首选的这个旅行目的地,或者去过广西的这些地方的朋友们里面,有多少是去过桂林的?这个桂林是名不虚传的大景点,几乎我看80%以上去过广西的朋友都去过桂林。

下面进入有奖问答环节了,刚才都是一个热场。无论去没去过广西,去没去过桂林,或者是不是广西人,大家知道“桂林三宝”是哪三样东西的请举手。好像比刚才的广西人还要少比例。这边的这个穿T恤的小姑娘吧。

观众1:豆腐乳,辣椒酱,三花酒。

陈沂欢:确实是,她说的非常对。等一会儿活动结束以后,请到我们工作人员这儿,领一本我们刚刚出版的《地道风物》的MOOK。

因为做这个《地道风物》的缘故呢,去年我们是频繁地穿梭在北京和广西之间。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里人其实特别不了解为什么我对这个白的,辣的豆腐乳就有一个偏好,尤其是因为是北方人了,特别喜欢吃饺子,所以吃饺子的时候,有之间几年的时间,就特别喜欢放一小块豆腐乳来就着这个饺子吃。后来呢,不知道是为什么原因,中间有大概可能十几二十年,一直把这个习惯就给丢下了。从去年开始了,因为去了广西,因为在桂林机场,有的时候就还会顺手买一两瓶豆腐乳回来。但是直到今年春节,随着我们这个项目越来越深入,还有和广西的这些朋友们关系也都越来越近,无意中一次交流中啊,我们那个朋友特别随意的跟我说,说欢哥啊,其实你们买的那个什么花桥牌的豆腐乳啊,我们广西当地人根本就很少吃,都是给你们这样的外地人吃的。我当时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啊,我想这是什么情况,我们《地道风物》做了大半年的时间,结果弄得都不是地道风物。就是这一款花桥牌的这个豆腐乳,现在也被咱们北京著名的王致和给收了。现在都是这样的,现在的这个看商标上这是多年前的这样的一个商标,现在已经不是了。这是桂林三宝的这样的一个图片。

但是后来我一想,其实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今天来参加大讲堂的各位肯定都是生活在北京嘛,肯定也经常有亲朋好友到北京来旅行,回去的时候可能也有不少人会带一些北京的特产回去。相当多的人也会选择北京烤鸭,比如说真空包装的北京烤鸭,但是其实我们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就知道。如果说我们真正地想品尝地道的北京烤鸭,即便不是去全聚德,大董这样的大馆子,实际上也一定会找一个哪怕是一家小烤鸭店先烤先片这样来吃,而绝不会说,去来一个真空的烤鸭。

请问在座的各位,第二个有奖问答环节开始。这个图片中的这样一个糕点不知道谁认识?对对,他说的对啊。这是著名的北京的我认识它应该就是北京的地道风物了,著名的北京的稻香村。逢年过节的时候呢,北京人如果要是说串亲戚,都愿意拎着这么一个所谓的“京八件”去交友。刚才是我们对大家日常生活中和这个地道风物一些关系的一个小的互动。说明什么呢,说明确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们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每种生活方式呢,也都有它们各自的美好。

其实因为现在,我们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大家都想过更好的日子。无非呢,就是说,能够在旅行的时候,我们不一定非要选择那些最著名的,各种旅行榜单上靠前的大景点,我们其实呢,是想避开那些人山人海的地方。我们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有的人可能更想到了一个地方以后,所谓地向当地人那样生活一段时间。或者我们能够找到一些各地的好吃的东西,看看我们在吃着这个“京八件”的时候,比如说苏州糕点吃什么,我们是不是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品尝到它们。这个就是我们《中国国家地理》呢,做《地道风物》的时候一个最初的一个动因。当然了,我们的那四个字呢,刚才大家也都看到了,地,道,风,物,它分别代表着我们整个这个事的几个理念。

“地”呢,我们当时对它的一个解释是,地生万物,是自然;“道”,就是在这个地方,由于它的这样的一个自然环境,千百年来形成了这样一个文化的传承;“风”,就是风化成典,由于这样一个文化,这样一个生活习惯,大家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样的一种风俗;“物”,就是能够跟大家分享的这样的一些美食,手艺,能够跟我们生活连接的更紧密的这些东西。

开始《地道风物》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中国东部这些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也没有选择曾经给《中国国家地理》带来无数的美好回忆的中国的西部。当时我们的同事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当时选择的一个切入点,是在中国的中部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这个画着蓝框的这样的一个地方。因为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学者们提出,就是从中国的秦岭往南,从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一直到雪峰山,南岭这个区域,事实上,是存在着一个所谓的文化沉积带的。这个地方呢,虽然离中原并不远,但是由于他们的自然条件,它山高水急。它这个区域正好处于中国的第二三个阶梯这样一个交接的地方。而且呢,在水系上又是长江的上游和中游交接的这样一个地方。所以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比较少,所以之前在中国,我们中国人日常的原本非常美好的一些生活方式中,一直存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在这个区域相对得以比较完整的保存。

因为这个原因,最开始,我们是在四川,湖南,贵州这样一些区域进行了考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发现,中国确实是太大,而且《地道风物》这个项目它涉及的方方面面,不是通过我们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的。我们既需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完整上的这样一个内容的传播。因为首先我们要找到各个地方的好的地道风物,还要通过我们这样一个媒体的属性传播给大家。

之前呢,《中国国家地理》更擅长的是杂志,图书,当然我们有新媒体。但是后来我们想到呢,还是应该和借用一些,比如说纪录片,比如说综艺节目,当然还有移动互联网这样的一些手段,更广泛地来汇集内容,产生内容和传播。因为这个原因,我就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和一些朋友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当时的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是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老师。当时我把我这个想法呢,去和晓卿老师交流的时候呢,比预期的更好,他非常支持我们的这个想法。而且他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直接的建议。说,《地道风物》可以做广西,而且建议我们立刻开始。当时我确实是心里有点儿没底啊,因为广西之前确实不在我们最聚焦的那个地方。但是晓卿老师当时跟我说,去年年初的那个时候,《舌尖》2还没有上映,正在紧张的后期。他跟我说,两部《舌尖上的中国》在很多地方都故意回避了广西,不是因为广西不好,而是因为广西太好了,好得出乎他的意料。所以呢,他当时已经启动了一个新的纪录片,叫《秘境广西》这样的一个纪录片。他建议我们来做《地道风物》,他们做《秘境广西》,而且二者的理念是高度吻合了。一会儿我们可以在后面的内容中可以看到相关的这样的一些体现。

当然,很快呢,我们就拿到了他们纪录片的脚本,我们的编辑又飞到南宁,和当地的专家,学者,摄影师开了两天的会。后来确实发现,就像陈晓卿说的那样,广西有太多之前我们不太了解的,美好的地方。

经过这样的研究以后,我们感觉做广西可能有戏,所以我们就开始了我们广西风物之旅。这是我们当时在开始广西的内容之前,我们做的一些基础的调查资料。上面那张是漓江山水了,大家都很熟悉。下面这一张图片也是广西的,什么的地方?那位,穿绿色的T恤。

观众2:这个它是大石围天坑。

陈沂欢:大石围天坑在一会儿我们后面的内容中会有体现,但这个还真不是大石围天坑。这个呢,是广西的红水河。这条河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从整个的广西的西北部进入广西。接下来,它的名字在不断地变换。比如说,经过一段以后,它叫做了西江,等它进入广东以后,它又叫珠江。这个是整个珠江的干流,它养育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比如珠三角地区,就是靠这样的一个红水河形成的一个西江水系。左边的这一张是亚马逊热带雨林,右边的这一张就是刚才那位朋友说的大石围天坑,它确实是这个原始森林的这样的一个自然景观,跟大家原来印象中的广西可能多少有一些不同。左边这一张呢,是我们在北京的一个桂林米粉的店,右边这一张,广西肯定是有朋友是知道的,我就不问了。右边这一张是广西的油茶,它在整个广西的东北的地区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饮食习惯。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但是它其实是不仅仅有壮族,而且有瑶族,侗族等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中间的这一张图片,尤其地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会儿我们也会专门地讲到这一点。所以这个广西的民族性,它的少数民族的人口,它民族的丰富性也是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的。

广西的自然,这句话其实是我的作者萧春雷说的,因为广西都叫广西盆地嘛。为什么叫广西是个歌呢,广西是一个被群山围绕的省份,它的西边大家都容易理解了,云贵高原。北部是南岭,但是很神奇的是,即便在它南部,靠近北部湾的地方,也有十万大山,六万大山云开大山的一些群山耸立。更有意的是,它这些山从北往南有四条湖,这个在中国的所有的沿海省份里面是非常少见的。更有意思的是,它的第三条湖,被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为广西湖,或者叫广西的黄金湖,是因为这条的山的位置,大家看一下,就是从上到下的第三条山脉。左边的大明山是壮族的神山,右边的大瑶山是瑶族的聚居区,自然环境非常好。西江水系是遍地了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刚才说到了红水河就是在这个位置,它从梧州流出了整个的广西。

广西它是可以用一条湘桂铁路简单地把它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原本广西是一个百越民族的的聚居区,像现在的壮族就是原来百越民族的后裔了。但是随着外来民族的不断的进入,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现在更多的是在湘桂铁路的西部,桂西的地方是少数民族更加集中的地方。这个地区相对而言,山比较高,而且喀什特地貌更发达一些。从自然条件来讲,虽然风光非常得秀美,但并不是那么地适合人类居住,尤其是在农耕文明时代,相对在这个地方生活是困难一些了。而在湘桂铁路的东边,简单地来说,整个的广西因为简称桂嘛,就是在桂东北,它更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他们说北方官话,他们吃辣椒,就是生活习惯可能更像湖南人,受湖湘文化的影响相对明显一点。而在桂东南,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从几百年以前,就已经变成的广东的腹地,他们说白话,而且有学者指出,大家都普遍叫做粤语或者广东话的这个白话。实际上它的发源地是在广西的梧州。

当然了,广西还有非常美的海湾,它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北部湾是中国沿海的这些省份里水质应该是最好的,它有这个非常美丽的红树林。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在这个地图上看见的这几个地方,比如北海,钦州,防城港,包括东兴这几个地方呢,在广西叫青连四属(音),一直在之前的很多一段时间里,这几个地方是不属于广西的,它是属于广东省。虽然在建国以后,曾经有非常短暂的时间划归给过广西。但是广东不干,肯定这么好的地方,要是给了广西了,广东人肯定是不答应的,又给要回去了。直到1965年的这个越战,当时广西变成了中国支援这个越战的一个前沿,为了能够从海上和陆上,能够更充分更好地支援越南,所以就把这个青连四属(音)划归给了整个广西。从此广西才从一个内陆的省份,就是刚才大家看到的,从一口锅包围的这样的一个盆地,才真正地迈向了海洋,它才成为了真正的一个有海的地方。

这张图特别乱,特别乱是因为这是我们在过去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在广西的一些行程。棕色的线从北往南是我们当时从兴安,从湘桂走廊,这个是都庞岭和越城岭之间,它这个湘桂走廊一路向南,经过了猫儿山,猫儿山是中国的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在这个地方有著名的灵渠,是最早的一条运河,沟通了这两大水系。当时打通这条运河,是因为秦始皇要统一中国,要征服岭南地区,把战争物资顺利地从湖南运到岭南,所以打通了这个灵渠。从这一路向南,经过了大瑶山,进入了大瑶山的腹地金秀,然后到达梧州,最终是到达了海边的这个北海,这是一条整个从北往南的线路。

另外一条线路就是这个黑的线路,它是也是从海边走,从钦州,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我们刚刚到达广西,广西的朋友就知道我们要做《地道风物》,就说广西有两样东西你们是一定不能错过。一个是壮锦,一个是坭兴陶。这两样东西,一个是在钦州,一个是在宾阳,所以这条线路更多的是我们当时寻找风物的这个道路。所以从钦州到南宁,到宾阳,再一路向东,最后到达了梧州。当然了,剩下的很多的圈都是当地的作者,我们的摄影师,还有我们的同事走过的这些路。

大家可能听我们讲广西的自然听得都有点累了,而且感觉好像这还是自然和地理,和风物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先要跟大家讲这个呢?是因为《中国国家地理》来做《地道风物》是它有自己的逻辑的。因为或多或少我们认为,确实是你叫地方决定论也好,还是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好,我们要想知道每一个地方,它为什么能有这样的风物。它一定是有它的自然的成因,一定是有它历史的传承的。所以呢,这些是我们当时开始《地道风物》之前做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但是,它虽然重要,却是我们整个《地道风物》的开始。

现在呢,是真正地进入了所谓《地道风物》的环节了。可能大家还记得刚开始我说的这个豆腐乳的故事,是因为要做地道风物嘛,这个桂林朋友跟我说,我吃的都不是地道风物,所以我当时心里头就有点儿不爽,也不太服。所以呢后来我就嘱咐我们在当地进行后续工作的同事,我说一定要帮我留意,看看有没有什么真正的有关豆腐乳的,有关桂林三宝的地道风物。特别巧,我们的同事就在桂林的一个郊区,找到了一个小村子,然后这个地方叫横山村。这一个村子呢,主要就靠做豆腐乳为生。当时引起我注意的是,我们的同事回来以后说,我找到一个地儿,专门做豆腐乳,而且他们就靠做豆腐乳的这一个手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当时听着有一点奇怪。我就细问,我说这是一个什么情况,我的同事就跟我说,第一个,他们是目前在广西省内,唯一的用当地的青豆来做豆腐。用当地的井水来作为做豆腐的重要的原材料。这是发酵的一个图片,在整个的这个过程中,是用当地的稻草烧成的这个草木灰来吸收豆腐中的多余的水分,又用这样的一个非常传统的方式来制作,整个的制作周期超过90天。当时我就觉得有点意思,然后他还跟我说,特别有意思的是,因为要强调地道风物嘛,就一定是要有一个地理上的唯一性,并且还要有一些历史的传承。

还给我讲一个故事,说现在在做豆腐的这个人,叫陈富息,说他的九世祖,叫陈升莫(音),当时是乾隆年间的这样的一个一品大员,曾经就把这样的豆腐乳。因为据说当年皇上过生日的时候,大臣们都需要拍马屁,送礼物。他们家比较清廉,所以把这个豆腐乳送给了这个乾隆皇上。所以现在我是就跟我们同事说,那就跟这个陈富息他们好好聊一聊,我们看是不是能够把这个乾隆供的豆腐乳做出来。等个豆腐乳做出来以后,我想我就会和我桂林的朋友重新聊一聊这个桂林的豆腐乳。到底是四方井的更好,还是横山的更好。这是我们当时在桂林做的豆腐乳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是我们现在和当地的朋友们正在讨论,看看是不是能够把这一款豆腐乳做出来,但是现在还没有。其实我们现在《地道风物》的很多产品都还是在一个寻找发现的这样一个过程中。

桂林三花酒,这也是桂林三宝之一了。讲讲桂林三花酒的故事,在座的有桂林人吗?请那位穿绿衣服,戴眼镜的美女,跟我们讲讲桂林的三花酒。那要不还是我来?是这样,还是说到陈晓卿确实是一个美食家,当时我和他聊,我说桂林三花酒为什么有名,因为白酒嘛,中国确实渊源流长,酱香型的茅台,浓香的五粮液,包括咱们北京的这个清香的二锅头,大家都很熟。但是这个桂林三花酒它是在整个的这个广西地区比较独特的一个米香型的这样的一个酒。

因为刚才大家看到了,是因为西江水系遍布整个的广西,所以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非常发达,像壮族呢,它其实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很早以前,几千年前他们就在种植水稻。而这个桂林三花酒就是用大米酿造的,只不过当地的朋友跟我说,有一个说法,就是这个三花实际上并不是有什么桂花什么什么的,几种花,跟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当时他跟我说,三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拿大米酿造的酒,每酿,第一次酿造叫米单。然后经过第二次发酵提纯的叫米双。每提纯一次,这个酒精的度数大概能长个十几度。到了三次提纯,多次提纯酿造的时候,这个就叫三花酒。所以一般的,我们经常喝到这个桂林三花酒,一般就是40多度,不像北京二锅头有56度,65度没有这么高的度数。陈晓卿就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一个比喻,这个米单的酒,怎么分这个米单,米双和三花,就是一看就看出来。说这个米单这个酒,一看就是米汤浑浊。然后米双呢,就是这个米汤以后没刷碗。然后这个三花呢,就是清水。这就是米单,米双和三花,就是这么简单地就能分辨出来。

除了刚才的这个桂林三中间的两个以外呢,当时我们在广西曾经特别关注过的一种茶,叫做六堡茶。在座的各位有喝过六堡茶的吗?一位都没有?不应该啊。这个广西的朋友们肯定是知道六堡茶的。主要是怕说知道以后,又要替我讲六堡茶是吧。这个六堡茶呢,我们同事今天帮我做这个PPT的时候,起了一个特别好的名字,叫熟普之师。什么意思?就是1973年,云南省农业厅,它要研制熟普的时候,专门去发了公函,派了人,到广西的梧州茶厂来学习,向六堡茶来学习怎么做熟普,所以呢,我们的同事把它起名叫做熟普之师。六堡茶实际上呢是黑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大家通常意义上的黑茶,它属于黑茶了。

湖南的黑茶都比较有名,在安化,兴化都有,很多人也都把这个普洱茶熟普也归成这样的一个黑茶。而这个六堡茶呢,它是在广西梧州的六堡镇的这个地方。刚才大家看到了,我们从西向东的那条线路,最后一站之所以要选择梧州,就是要去看六堡茶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得出来的原因,当然还是地理决定论了。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六堡镇它的那个地方有一个黑石村,虽然它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像武夷山,或者说其它的一些著名的茶产区那么茶林密布,也没有太多的老茶树,但是自然环境不错,最传统的六堡茶的茶区就在那个地方。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并不是因为六堡茶之所以有名,或者说它的历史很悠久并不是因为六堡,而是因为梧州。我不知道西江水系那张图片大家有没有印象,梧州实际上是整个西江水系的一个枢纽,就像一个水龙头的那个位置,基本上就是。因为在广西,全省的水不断地汇集,只有到了梧州这个地方,它最后汇集的那条江呢,是从北往南下来的漓江,就是漓江山水的那个漓江,到这儿,从梧州流出去的水才叫西江。

在古代,因为交通跟今天完全没法比,在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的时候,那个时候,水运就是高速公路。所以呢,离这个水系特别近的地方,就是特别容易成为商业中心。而在明清的时候,有大量的福建,两广的人,去东南亚,不仅仅是是打工了,也有去开矿,去做各种的营生。但是他们到了那个地方以后,因为那个地方比两广更日湿热更潮湿,他们水土不服。但是他们就喝了从梧州六堡做的这个六堡茶以后,他们就感觉到祛暑,就很舒服。所以呢,在之前,一直在抗日战争之前的很多年里面,这个六堡茶,它是中国外销的茶里面占的份额是非常大的。直到应该是在1938年的时候,应该是那个时间,这时候广州被日军攻陷以后,六堡茶才不再供应东南亚了。

而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有一个茶厂,我记不住叫什么名字了。它就赶在广州沦陷之前囤了一大批的六堡茶。因为当时觉得这个六堡茶要稀缺,他就囤了一大批。但是广州沦陷以后,他这批茶就一直压了七年,七年的时间他卖不出去,这家茶厂就因此差点儿倒闭。但是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这个压了七年的茶,市值就是以高于原来价格五倍以上的,全都卖出去了,被一抢而空,所以呢,那家茶厂呢,就由此就翻身了。

六堡茶它是一个熟茶的工艺,我们当时到了这个梧州茶厂,这是国营最老的一个茶厂了,来做六堡茶的。它确实是还能够尽量地选用当地的茶青,因为它的工艺其实是。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位喝茶,或者说对熟茶有一些了解,它之间的那些工艺和做熟茶的那些,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一些不同。比如说,都还是要杀青,揉捻,这样的,包括最后什么复捻,最后压实,发酵,都有这样的一套流程。

但是最重要的,它其实是经历了一个自然发酵的过程,因为它是要通过西江水域坐船,再船运出去。所以呢,实际上,它是在船运的过程中,最开始是受船上的这些潮气的影响,然后有一个自然发酵的过程。后来又经过商业演替,整个的这个过程中,比如当地的一些人,曾经因为香港的商人大量收购这个六堡茶,因为香港的商人很精明嘛,所以不断地挑他们的这个,比如说茶叶由头有黄的,有什么的这个来压价。但是其实永远都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嘛,所以当地的这些茶商就在把这个茶叶卖给这个香港商人之前呢,先把一大筐的茶叶底下都先喷上水,薄薄地喷上一层水,上面再20%-30%放一点儿干燥的茶叶。然后去发给这个香港商人,因为这样就加重了,所以呢,你就是砍我百分之二三十的价,反正我加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水,我也不亏。结果,特别神的是什么呢,就是经过了这样的。真是歪打正着,经过了这样的一个流程,没错,就像您说的似的,它加速了它这个发酵和陈化这个过程。所以后来你不加水,这个香港商人还不干了,还必须得这样。所以就是很多事情,真的大家还是要相信商业的力量,其实只有市场化它其实是最有效的机制,能够让所有的一切合理地运转起来,这是我们当时找到六堡茶的这样的一些故事。

六堡茶的产品其实我们之前一直特别想做,甚至我们的同事别出心裁,用广西的六堡茶加上新会的陈皮,两个国家级,不是国家级了,就是都是非遗产品。两个往一块儿,因为大家可能有人喝过桔普茶,这个他拿陈皮和六堡茶来做这个混搭。但是我们做了种种的尝试之后,发现这个六堡茶,实际上就是黑茶的市场份额,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把普洱也算做黑茶的话。如果整个的市场份额是100,那普洱起码占90%,剩下的10%起码就9%是湖南的黑茶,剩下的1%是六堡,或者说湖北的大清茶,什么四川还有一些边茶,这样的一些茶大概占1%的这样的一个比例。

六堡茶想要做起来,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现在他们其实选用的,第一个本地的茶青已经非常难找了,即使是他们现在做的一些,比如说叫桂青,所谓当地的茶青,也都是当地做绿茶的茶青,所以呢,想要做成当年这样一个质量上非常有保证,用古法这样来做的六堡茶,实际上是目前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不是因为要卖给大家六堡茶,我说的那个六堡茶,现在我们也没有。但是它确实是这个现状,就是这样。

这个就是我们同事自娱自乐地陈皮的这个六堡,但是确实是没有办法商业化,如果一切都按照最好的这样的方式做,就是用真正新会最好的陈皮,当地最好的茶青做这样的一个六堡茶,就这么一个,桔子这么大的一个六堡茶,最少要100块钱,肯定是不会有人买的。真的,它不是一个市场化的。

鱼露,鱼露这个东西其实挺神奇的。因为之前我们对鱼露是早有耳闻,因为中国的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都做鱼露,但是广西的鱼露确实是有一些与众不同,它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那儿有一个少数民族,号称是中国最富有的少数民族,就叫京族,北京的京,京族。这个少数民族人数非常少,实际上,他们就是和现在的这个越南人他们是同根同族这样的一个情况,他们的生活习惯各种的都非常像这个越南他们的生活习惯。而我们注意到的这个鱼露,它是在钦州了。

那个地方有一个京族三岛,因为第一个北部湾的海水质量确实是很高,所以因为它有非常多的,生态保护得非常好的红树林。所以在那个地方,是有丰富的这样的水产品,比如说鱼虾蟹各种,不计其数。我很多年以前第一次去广西,好像不是去的桂林,是去的北海,当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北海的海边不停地一顿接一顿地吃海鲜,就是给我留下了特别美好的印象。当地的钦州的人跟我说,他们的海鲜质量远远超过了北海,因为北海是一个旅游城市嘛,这个钦州不是。

而在这个钦州,他们因为海产品非常多,自然环境好。而且当时我们找到了一个,就是他。这个人特别牛,叫阮三娘,阮小二的阮,阮三娘,她做的鱼露,她跟我们说,说这个鱼露其实特简单,没有任何复杂,他们做鱼露说没有什么太复杂的,就是底下垫上稻草,上面放一层鱼虾,放一层盐,放一层鱼虾,放一层盐,有的人家放一点酒,有的人家不放。就是这个制作工艺一点儿都不复杂,但是她这个鱼露做到好到什么程度啊?就是她开了一家饭馆,不是卖鱼露,就是饭馆,但是这家小店,一道菜都没有,只卖白米饭。对,只卖白米饭,而且吃白米饭,总得排队。因为他们家就这个一道,就是鱼露拌白米饭。所以下回如果有朋友们要是去这个钦州的话,可以来找找阮三娘的这家店,看看他们家的鱼露确实能够好到什么程度。因为它好在什么呢,鱼露,大概是100斤的鱼露,她跟我们说,100斤的鱼露大概能出30斤的头汁,就是第一道汁,叫头汁。他们家只卖头汁,而且她说她做这个鱼露的时候,她说其实我就是比较上心,第一个,她不用下脚料,所有的小鱼小虾这些东西她都用好的。第二个,她就是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湿度,她就是上心,甚至说。当然后来这一段我是有点听不懂,她说连潮汐都对这个怎么制作鱼露的质量都会产生影响。但是确实是,其实只要上心,因为我们现在能够给大家提供的,其实无非就是上心。大家其实现在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信任嘛,对不对。如果要是能够找到真正的上心的,认真干一个事的人,我觉得是挺不容易的,只要上心干,这个事基本上就靠谱。这个就是他们的鱼露,还是挺漂亮的。

 这是酸笋,对,酸笋,有朋友说了,也是米粉,当时因为我在广西的几个城市都走了一下,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米粉。桂林米粉,然后南宁的老友粉,柳州的螺蛳粉,然后还有什么猪脚粉,各种,我都记不住。它们确实是各有特点,之所以拿一个酸笋这样的一碗米粉放在这儿呢,是想说,因为广西其实是中国的南方了,它非常潮热,而且在原来经济不太发达,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在中国的很多区域,他们都是以酸代盐的这样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且他们是需要通过酸,包括臭,都是发酵的这样一种工艺,来发汗,来祛暑。其实和刚才说的那个六堡茶的功效多少是有一点接近的。客观地说,虽然桂林的米粉特别多,而且我们广西的同事,我们广西的朋友对于他们的米粉无比地自豪。但是因为我不是特别爱吃米粉,我就翻篇儿了。

刚才说的都是吃的,我们看能不能有略微高大上一点儿的。

倩倩:在听这个故事之前,请陈总喝口水,润润喉,然后我们插播一个小广告。其实主要是想感谢大家今天,然后多给大家提供几份小礼品。大家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地道风物,关注地道风物的公众号,在后台给我们回复您最喜欢的一个地道的美食,或者是手工艺品,或者是您今天听到的特别有感触的,想跟我们互动的话,我们在明天早上会另外再抽出五位幸运者,送出我们《地道风物》这本书,以及我们非常珍贵的一个,我们出的一本书,叫《达芬奇的密码》,是达芬奇的珍贵的手稿的一个装裱画。五份啊,幸运的,然后明天会给大家统一一下,是哪几位获奖,告诉大家寄给他。所以,特别感谢大家,也希望大家以后,持续对我们的关注。我们的微信地道风物会持续给大家发布一些可能互动的一些活动和话题。好,请陈总继续。

陈沂欢:谢谢倩倩,我们当时确实不只是本着吃去的,所以呢,我们还干了一些别的事。因为刚才跟大家分享过,因为广西确实是一个群山密布的省份,但是在广西的这些大山里面,最吸引我的是这个大瑶山。可能是我小时候特别爱看武侠小说,我估计是这个原因。因为梁羽生他就是广西蒙山县的人,大瑶山不到100公里,非常近,他的武侠小说里曾经多次提到过大瑶山,所以我对这个地方就有一个莫名的好感,就一直想去看一看。我快说,这一段是。

大瑶山,它是在桂林往南大概200公里的样子,路很好走,就是如果从桂林开车的话,应该是4个小时就可以到。大瑶山在解放前其实一直是一个非常封闭,独立,没有开发的地方。在广西全境解放是1949年的12月份,在建国之后,才宣布全省解放的。但是一直到了1951年,广西全省的剿匪工作还没完成,一方面确实是,桂军骁勇善战。一方面广西的地形也对整个的剿匪呢也很难,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后来是1955年被封为开国上将的李天佑他也是广西人,参加过百色起义嘛,所以他当时是广西剿总司令。为了完成剿匪的工作,他在剿匪,总共之前派了40多组的侦察兵深入到大瑶山,然后才绘制出了这样一张大瑶山重点剿匪,还不能叫地图,叫示意图这样的一个东西,发到连队手中去完成了剿匪的工作。可见之前的这个大瑶山确实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地方。民国政府曾经想开发大瑶山,所以他们曾经请了后来中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到大瑶山做科学考察。途中这两张照片里面没有费孝通,是费孝通的妻子王同惠和瑶族妇女。

1935年,也就是80年前,当时费孝通和王同惠一个25岁,一个24岁应该是。他们两个人到大瑶山来进行科学考察。到达大瑶山的第108天,费孝通和王同惠一同在野外考察的时候,和向导走失,费孝通误入捕虎的陷阱。当时两广地区有华南虎,所以这个王同惠费尽千辛万苦把费孝通救出来,然后又独自下山去求救,但是不幸坠崖溺亡。就是108天,后来费孝通又曾经多次去大瑶山考察,我是今天春节的时候,第一次去的大瑶山。在它那个瑶族博物馆里面,还看到了很多。一直到1980年还是哪年,我印象中费孝通还又去过大瑶山,去考察。当然后来他为了完成王同惠的遗愿,还出了一本书,叫做《花篮瑶社会组织》这么一本书。这是费孝通写的,这是费孝通的一句话,就是“瑶山并不是陷阱,更不是可怕的地狱”。因为这个地方曾经给他留下过不好的印象,“瑶山充满着友爱的桃源”。插播一个广告,因为我们同事也提醒我不能讲太多,所以这段故事,我们的那个MOOK里头有,大家希望了解呢,可以去看我们的MOOK。

大瑶山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好的一个地方,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算了,我不问了。就是金斑喙凤蝶,这个物种非常非常得漂亮。就是图片中的这一张,它号称“蝶中皇后”。我看到的资料,说是全世界最珍贵的八种名贵蝴蝶之首,是中国的特有种,是中国的唯一的蝶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是我们的摄影师张小宁在大瑶山拍摄的。因为这样的蝴蝶只在,比如中国的武夷山,大瑶山这样自然环境保护的非常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方才有。

书香门第大家肯定都听说过这个词了,书香门第的“香”指的是大瑶山随处可见的一种草,叫灵香草。长这个样,这张图片应该是在5月份拍的,不是我拍的啊。就是每年它的花期应该是5月份,但是书香门第的香呢,并不是这种鲜花的香味。它是等它到九十月份,把这个灵香草给采摘下来以后,烘烤大约十几个小时,就会发出这样的一个非常独特的香气。

还是做一个有奖问答环节吧,这个问题没有门槛儿。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哪位家里有独立的书房?有吗?有的就送书。不好意思,这位美女,你们家有独立的书房是吧?那您可能灵香草就对你有特殊的意义。为什么?因为中国最著名的一座藏书楼,宁波的天一阁。它几百年来,它的书能够得以非常完好的保存,就是因为当范氏家族一直在用灵香草作为防虫的这样的一个有效的这样一个工具。所以说,书香的香是指灵香草。

但是,等我后来回到北京以后,去年其实我就回到北京以后,我们的作者杨小肃就把这个灵香草的实物给我寄来了。我当时因为没看过这张片子呀,之前都是他跟我讲,结果我一看这个图片,这样。我说你这样也好意思叫灵香草,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用,后来呢,我就只能这样,只能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因为没有独立的书房嘛,就把它放在独立的那书架上,放了一段时间。没有办法呀,不知道该怎么用。因为我们是做图书出版嘛,对书自然有天生的这种的好感,所以想做一个什么东西把灵香草做出来,因为这个,想把它做成能够跟大家分享的地道风物嘛。后来呢,是到了今年的端午节,就有惊喜了。这是我们同事拿这个灵香草做的一个香包,这是我们内部福利啊,这个还是没有做成商品,但是确实是满足了我对灵香草的很多的愿望。

之前跟大家说过坭兴陶和壮锦的事,后面的这两个事就是,一个是关于坭兴陶,一个是关于壮锦。这块是有一段视频是吧?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视频播放中)

去这个广西之前啊,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坭兴陶,当时也有朋友跟我说这个坭兴陶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宜兴陶。结果呢,我到了钦州以后,确实,刚才纪录片中的这位黄亚南,我也去他那儿看了。我也从钦州带回来了一把壶,这就是坭兴陶烧制的,我平时偶尔也会用它喝茶。但是客观地说,就是宜兴的紫砂那么有名其实是有它的道理的。这把壶虽然是我们在钦州亲自挑选的,它也有窑变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也还不错,气形上面也还算顺手。但是实际上这个坭兴陶它是有它自己的一定局限性。它的陶土当然是非常有特点,刚才纪录片中也说了,这个东江西江两种泥。所以呢,它的陶质相对比较硬,所以它就比较容易做雕刻,做这些的东西。另外呢,因为它是无釉的这样的陶嘛,所以它有这样的一个窑变,这都是它的一些特点。

所以我们同事可能张婷(音)写的吧。“每一次开启都是偶然,每一次拥有都是万难谋划的私人定制”。指什么呢,就是说,每一个坭兴陶它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都窑变嘛,所以这也是认为不可控的,这个是很难的。当时这个东西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因为现在大家都追求个性化的选择嘛,所以这个谁都想拥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就是坭兴陶。

但是真正地让我们在,因为你拿来东西一定要用嘛,真正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和原来的一些宜兴的紫砂啊什么的,做一些对比啊。发现它确实是从它的设计,因为它原来主要是在成为现在的这个大家更常见的茶器之前,它更多是用作什么烟具,烟袋。我不太能够想象怎么能够,反正用陶瓷的东西做成烟具,然后做成一些炊具。但是比如说像建水黑陶,建水陶的当然是汽锅鸡了,对吧,那个是很常见的。但是我们去钦州的时候,也没见着他拿这个东西怎么做炊具,更多的还是做这样的一些东西。但是它气形上,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在模仿宜兴的紫砂这样的一些东西。

而真正从工艺上,就是它没有那么精致。因为像景德镇,景德镇它真的是72道工序啊,细分的非常非常的。就是每一道那儿都有专业的人来干。所以,哪怕是在座的任何一位,假如我就想做一个陶瓷,我到了景德镇去,我就有一个想法,我哪怕我就想画幅画,你都能在这个瓷板画上画,画完了这个东西也能成为你的。而在整个的宜兴它是没有这样细的一个社会分工的。所以你看像黄亚南那样的人,在钦州,你说他非常少见吧,确实是,他自己是能手拉胚,能自己画,能自己雕刻,能题字,自己还能烧,这样的人确实是非常非常少见,但是它就不精,就是这样的一些产品呢,一方面来说,可能说我们可以享受它的这个朴拙这样的个性化的东西。但是真正在日常的一些使用中,比如这把壶,它比如在倒茶的时候出水,它真的就不如一些宜兴紫砂出水那么顺畅,这些可能真的就是它的一些局限。就是越往后,推动地道风物这个事后来我们就发现,其实无论是坭兴陶,还是壮锦,其实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就是很多我们认为是地道风物,它有当地非常强的地域特点,有文化传承的这样的一些东西。但是它可能是需要一点点外力的刺激,让它进行一点改良,它可能才能跟咱们的生活连接得更紧密。

这是一个当地的另外我们的一个故事。今天因为时间已经不多,我讲的有点超时。所以这是当地我们认识的一个人,他做了一个当地,整个钦州唯一的一条柴烧的龙窑,因为现在刚才纪录片中也看到了,黄亚南用电窑,这个柴烧它更容易出现窑变,这个人的其实这个故事还是挺逗的。我就简单地说,他请了一个人来帮他搭了这样一个柴窑,当时他请的这个人,他认识是一个烧窑师傅,应该会烧窑。结果呢,连续地烧了一窑,两窑,三窑,每窑烧出来都不行,就烧一窑坏一窑,然后第四窑还没烧呢。因为钦州是海边嘛,就有这个台风,下大雨,雨下得太大了,把窑给淹,水还没退,烧窑师傅跑了。等水退下去以后,这个烧窑师傅没了,窑还在,但是他不会啊。

这个人叫施宝业,特别神,我们有同事跟他打我好多次交道。他这个人,反正用北京话说也挺愣的,他反正他觉得这个事不行我就自己来,然后他也请了一些人,然后一边自己学,一边就烧。然后现在他就这么一窑一窑地烧,这把壶就是从他们后来自己这么烧出来的窑里头弄出来的。所以说,我觉得还是刚才我说的那个,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事,可能你真是只要上心地去做,认真地干,你从不会到会,慢慢地总是有这样一个过程,终归能做好。

最后一个有奖问答环节,这个难度确实非常大。都是织绣的图案,不知道现场的各位,能不能够,知不知道这分别是哪种织绣?或者说这样,一种是汉族的,一种是少数民族的,我降低一点门槛儿。您,不好意思。

观众3:苗族的。

陈沂欢:哪个是苗族。

观众3:好像就是上面那个。

陈沂欢:左上?

观众3:对。

陈沂欢:这样啊,苗绣确实是中国最著名的少数民族里面的一种,但是呢,这种还真不是苗绣,它是我们汉人的。跟大家分享一个高山汉的故事。这个姑娘她是一个汉族,左边的这三个的纹式都是我们在广西的桂西北地区,我们的摄影师拍摄到的,他们这些人叫高山汉,高山汉是什么情况呢?在广西有一个说法,叫做苗瑶住山头,就是苗族瑶族住山头。壮侗住水头,壮族和侗族因为是原来百越的后代,他们世居在这个广西,本身就是农耕文化,傍水而居。而汉人住街头,汉字就是住平原嘛,或者城市嘛,这样的一个。而左边的这个姑娘她叫高山汉,我们的摄影师到这个地方去采访的时候,发回这些文图的时候确实让我们很意外。

他们自己,首先他们是汉人,不是客家人,我是客家人,他们不是客家人。据他们当地自己人说呢,是在明朝末年,当时这个清兵入关,他们自称是张献忠的部下李定国的他们的这样的一支人马,当时抗清失败,他们就一路辗转到了整个的广西的西北地区,到了这儿以后,跟当地的地方武装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那他们训练有素嘛,跟清兵都打了,肯定这个当地打不过他们呀。但是他们赢了以后,也就迅速地消失在这个群山峻岭,就这样隐姓埋名地生活了三四百年,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尤其是服装服饰,还都沿袭着明末这样的服饰。

你看这些,当时咱们的这个传统文化里面,肯定就是什么福禄寿禧,牡丹花开啊类似这样的一些图案,在这里就比较容易得到体现。右边的这个壮锦,壮锦其实比较好分别,第一个,它比较喜欢用这些对称的图案,看这个对称的图案非常多。另外呢,这也是一幅壮锦的图案,因为壮族他们农耕文化嘛,这个在广西是非常著名的,其实知名度是比这个坭兴陶和壮锦一点儿都不低的,当地有特色的这样的一个物质文化遗产。有壮锦,有铜鼓这样的一个图案的呢,大多数都是壮锦。这个当地妇女在织锦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也采访到了当地这个壮锦的国家级传承人,但是我们通过种种的努力,发现其实壮锦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想要使用也有点儿难。

这个是织机,这个织机听他们说,在当地,就是宾阳也不太多,一共只有几十架的织机,而织这样的一尺的壮锦,熟练的工人一天只能织一尺。然后它是用棉麻这样的东西打底,然后上面的丝来做那些花纹。如果一个六尺的这样的一个壮锦,成本,就是那些棉麻织物就要两百多块钱,再加上织六天,所以卖这样的一个六尺的这样的一个壮锦,起码要大几百块钱。而这样的一个产品,目前在他们当地,只能是作为这个民族工艺品来使用。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想连接起来,其实还是有一点儿的难度的。

所以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对这些事情感兴趣的,我希望能够和我们一起,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用其他商业的手段,能够把我们的这些你管它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还是叫民艺也好,能够把它们。最起码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是记录,能够把它们记录下来,如果还能有一些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它传承下去更好。当然最理想的,就是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得以使用。

刚才说的都是广西,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其他的地方做的一些事。湘西,我们《地道风物》的第二个主题内容应该是湘西,我对这个麻茂庭是一个人名,是湖南唯一的一个苗银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因为之前,从去年我还没有正式地做湖南之前,就不下五个人以上就跟我提起过这个人,就是麻茂庭所以今年五一的时候,我就专门去了一趟湘西。去找他,想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印象中特别清楚,他们家是在这个湘西凤凰的江山镇,我到达那儿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多到的凤凰,开车到他们家还要一个多小时。那天下着雨,雨还挺大的。他们那个地方自然环境非常好,门口有一棵大树,然后过了那棵大树以后就进了他们院子。但是进完院子以后,当我第一眼看到麻茂庭就和我原来想象完全就是两回事。

因为第一个,他名气确实挺大。第二个,在凤凰古城的门口,就有一个很显著的位置,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麻茂庭什么苗银什么什么中心这样的一个地方。所以以此推测,之前我一致认为,他即便不是过着非常优越的生活,起码也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几乎就是这个场景,但是我进到这个院子里,看到麻茂庭就在他们家的正屋门口坐着。门前摆了一个小方桌,宽度跟这差不多,一米见方。因为下雨日光已经非常灰暗了,他就就着那么昏暗的日光,拿着就这样的一个非常传统的工具,在做这样非常精美的苗银的这样的作品。等我进到那个屋子里头去,后来跟他聊确实是,他们家的这间房,十几年没有修缮,装修就别提了,要不然就重盖,他们家的房是这个村子里比较老的一个房子。而且一直到我们走,晚上天到黑了我们走都不舍得开灯。

就是麻茂庭的夫人那天也在,就是更加让人不可思议地说,说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时候的整个这一套服饰都是麻茂庭做的,就即便是这样,他日子就是过成那样。这是他拿出来的,这个头饰,当时拿出来的这些,其实比这个更好,更大的还有一套,就是他当年20年前,他给他夫人做的一套银饰,反正他夫人一看见那套银饰我看就高兴,真的,平常就是可能我看对麻茂庭不见得那么满意,但是这个是管用。因为我们是有备而来嘛,当时他正打一些小的这样一些器件,比如说镯子这样的一些东西。

当时我们去一趟嘛,就总是要有所收获,所以呢就跟这个麻老师商量说,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您这求购您的一两件您的作品。因为我们的作者,我们的摄影师李峰(音)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摄影记者,他关注湖南整个全省的手艺人,他关注了超过10年,整个全省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好像是52个,他应该是记录超过,他应该拍摄了起码是45个以上,所以李峰(音)跟麻茂庭的关系非常深非常好。他就说,既然你们是和李峰(音)一起来,他就说,没问题,第一个,东西你们随便挑。第二个,给你们非常好的价格。说,18块钱一克。

因为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买过苗银的吗,可能对这个18块钱一克,大家没什么概念。我举两个例子,一上一下两个例子来说18块钱是什么概念。第一个,去年到今年,整个的国际这个贵金属,银这个市场暴跌,这个幅度,这个行情之惨烈,远超过上个月的A股的股灾,就是比那个股灾要惨烈的多得多。就是无数的人倾家荡产,因为当地有一个永兴县,号称中国银都。就是他们当年行情好的时候,土豪到什么程度?土豪到当地直接有一个楼,就是那种做了一个直接拿纯银打造的那么一个楼。然后就因为这一论银价暴跌,这个打这个银楼的这个老板破产了。然后就是说,国际的银价从7000多块钱一吨,跌到了3000多块钱一吨。那换算成克呢,就是一克应该就是三四块钱。听着三四块钱的东西卖我们的18块钱,应该还好啊。但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因为之前,因为我还算爱喝茶,有的朋友到其他的朋友那儿去喝茶的时候,他曾经给我拿来过他们从日本带回来的这样的一些茶器,银的茶壶,小的茶盘,就是这么大的小的茶盘。6个或8个一套。现在在市场上的售价,最少也是8到10万。如果换算程克重,就是比金价还贵。金价这两年当然也在跌了,起码也是二三百块钱一克。所以说中国最好的这样的手艺人,做出来的这么精美的作品,他只能卖到十几二十块钱一克。所以说就是这样的作品,这其实是一个衡量标准的问题,只要这样的东西按克卖,它就对我们来说,其实它就是一种悲哀,因为为什么那样的都是,没有人拿秤称它呢?对吧。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状。

我就很好奇,为什么您手艺这么好,日子就过得这么难呢?他说这样的首饰,就是这样的银饰是他最擅长的,但是最近两年他就接了这么一个活儿,就这么一个。为什么呢?他说这样的东西,根据他的重量,整个的,是不是所谓的全活儿,最终呢,可能价格不一样,但是便宜的也要十几万,贵的二三十万。他唯一最近两年做的一个,是当地,确实是苗族人,当地的土豪,挣了大钱的人,嫁闺女打这么一套,就结婚的那天,用一次,然后就搁柜子里搁着。所以呢,就是日常确实是用不到,所以才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越说越沉重,八点多了。今天的分享基本就到这儿。这个是我们刚才送给大家的一些礼品了,也是我们这个《地道风物》的第一个产品,我们第一本书,《地道风物·广西》的MOOK。接下来,因为大家刚才也听到了,就是《地道风物》这个事呢,才刚刚开始,我们现在是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共同来发现,来实现,来分享这些美好的东西,谢谢大家。

温馨提示:本页面文字实录来源于现场速记,未经讲座嘉宾确认,仅供参考

2312321
客服热线:4006780099 | 客服信箱:service@xqfunds.com | 在线客服 | 手机网站:wap.xqfunds.com

办公地址:上海浦东芳甸路1155号浦东嘉里城办公楼28楼 (201204)|电话:(86-21)20398888 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沪ICP备08018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