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全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重塑自然 |
||
|
||
“我们重塑了自然,自然重塑了我们。” 世间万物的美好,时间的流逝与痕迹,生命的绽放与感动,都是自然带给我们的力量。植物创作是生命的另一种连接,它将植物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打开了我们与自然更纯粹、更质朴的联系。 2019年7月14日兴全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上海精品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两位植物艺术大师,聆听她们与自然结缘的故事,看她们如何赋予花朵、草木新的生命与意义。 林雪玉台湾花艺大师,台湾故宫插花艺术家 “除草的时候看到那些小花小草那么漂亮要把它拔掉有点可惜,妈妈说你可以把他们收纳起来,就这样开始我的插花。”儿时作为农家子弟的林雪玉老师,常常会帮忙做些家事,也就是那个时候起,林雪玉老师与插花结下了不解之缘。15岁学校社团的花艺班,到26岁赴日的深入学习,再到退休后的潜心研究,林老师一路走来都与插花相伴,到现在一晃50年,林老师也早已经成为了一位插花艺术大师。
林老师对于插花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色彩的布局、形状的搭配上,50年的积淀让她对于插花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也深谙于心。以插花的花器为例,林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不同朝代的花器,大致包括六种:瓶、盘、缸、碗、筒、篮。每一个花器有不同的含义,形体不同创造出来的风格不同,加上中国历史悠久,每一个花器都有它的历史故事,不同空间不同场景用不同的花器来表达,变化无穷。 “插花不仅带给人们美丽的心情,更是修行悟道的一种独特方式。” 在插花时,你可以心无旁碍地享受与他们相处的时光,感受化腐朽为神奇,将花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命重合在一起。正如林老师所说,植物和我们的人生过程也是一样,不必太在乎遇到多少挫折,站在最低潮,你努力耕耘一定又会新生。 茹茹萍 植物手作艺术家,一朵工作室创始人 “我们不是归隐,只是选择了当下最适合我们的生活地点和工作方式。” 2014年底,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茹茹萍,在大学最后一年,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一朵”,成立自己的植物手作品牌。她说就像尝遍了所有味道的美食家一样,她已经笃定了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决心毕业后就回到南方,用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疗愈自己。2016年初,新婚的茹茹萍跟着先生黑土搬回了福建漳州诏安老家,在一座植被茂密的小山脚下,亲手搭盖起住家和工作室。这座100平米的铁皮房里,摆放的是她亲手用树枝、荔枝木制作的灯具、家具,移栽的树木在阳光充足的玻璃房里,生长得极好。两百平米的大院子里,各地移来的草木、藤蔓,亲手种植的花草,还有屋后的小森林都是她创作的素材来源。 “刚毕业那会儿我觉得自己特别像仙人掌,给点阳光就生不停疯长;但做一朵后,我觉得自己像竹子。” 茹茹萍将自己比作竹子,前几年刚种下去每年只长几厘米,但是到第5年的时候,就开始以每年几米的速度疯长,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种蓄能。用手作、绘画和摄影的方式展现植物美学,探索植物与当下生活结合的多种可能,对她来说,不仅是事业,是爱好,更是一场修行的。在她的作品里,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在干燥植物、潜心创作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流”体验。清晨,准备好花市上常见的蔷薇果,搭配南方山地常见的蕨类芒萁,或者不多见的海铁树,铺好画布,水彩颜料和植物结合的灵感,让她始终处在一种兴奋和充实感中,一天一下就过去了。 “重要的不是告诉孩子,什么是美,而是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 2017年,茹茹萍和老公黑土迎来了他们的儿子土豆。在育儿上,茹茹萍觉得,未来的世界变化已经超过父母现在的预期,她想要重点培养孩子的两个能力。一个是专注力,未来知识的获取只会越来越容易,有了持续专注的能力,才能运用好这些知识。第二个是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孩子将来长大,无论成为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有了这个能力都不会过得很差。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