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兴业可转债 见证两年“基龄”
[ +  文字大小  - ]

相识于两年前

    和大多数今年才奔着高回报匆匆冲入基金的基民不同,我和兴业基金结下不结之缘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了,那是在20043月,兴业可转债基金刚发行的时候。

    回想起来很有意思,那时候我并不太懂什么是基金,甚至都不清楚基金和股市债市的联系有可能是很紧密的。那一天我去工行取工资,排队的人很多,我就随手在柜台上拿了几本宣传页,其中有一张,就是可转债基金的发行宣传页。在此不到一个月之前,我刚刚买了南方避险增值基金。我买可转债基金,就是冲着它的宣传中有和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很相似的一条---专家理财----专家再怎么也会比我好吧?再说,国内第一个可转债类型的基金,第一个……第一个的东西通常不会有太大风险,就只是考虑了这些,那天我买了6000元的可转债基金。抱着“第一个应该不会亏”的幼稚想法,我在那之后还凑了一些钱买了中国最早的百亿航母之一----中信经典配置基金。

 

熊市里  我自岿然不动

那时做基民可不比现在这么幸福啊,现在的基民简直是一冲进来就赚钱, 2004年可是股市在非常低迷的时候,老基民应该都记得,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一只基金能够幸免于难,因为出了封闭期才公布净值,所以基本上每只基金一出封闭期就立刻低于一元认购价,如果哪支基金稍微好一些――这潜台词就是――它抗跌一些,离一元的认购价近一点。现在说起来新基民们可能都难以理解,可是当时就是这样――哪只跌得少些,哪只离1元的认购价近一些亏损得少些哪只就是好基金。可转债基金当时就是这样的一支基金,它跌得慢,也不太跌得下去,就在九毛七到九毛九之间徘徊,比起当时的中信经典配置,这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既然怎么做都是亏损,不同的只是亏多亏少,那么我也就索性不管它了,而且为了试当时网银的功能,我还把分红方式改成了“红利再投资”,其实改不改无所谓,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货币基金,其它种类的开放式基金分红的频率都很低,可能性也很小,慢慢的,我忘记了这只基金的存在,几个月甚至半年也不看一下净值。

 

选择红利再投资 收获更多惊喜

一直到了今年,股市慢慢开始热起来了,大盘在上半年时不可思议的一步步上行,我也想起来我还有一只基金叫“兴业可转债”,而兴业基金公司,在上半年重新登记了一次客户基本情况后,也在这时给我频频的发短信了――这只基金在频繁的分红,是我所持有的基金里分红最频繁的一只。但因为我的分红方式是“红利再投资”,见不到现金,而且每次分得并不多,所以它分红对我来说没什么感觉,即使在牛市里,它也是大部分时间让我淡忘的。留着它只是因为它是我持有的类型里唯一一只可转债类型的基金(说来惭愧,到现在我也不太搞得清楚可转债到底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兴业可转债基金成为我自从2004年开始涉足基金后唯一一只保持至今的基金,同期买的中信经典配置早就已经赎回了。

可是到了十一月时,它却给了我对于“红利再投资”这一概念最深刻的理解,我无意间登录网银,才发现我拥有的兴业可传债的份额已经到了一万以上,也就是一万多块钱了,我真是觉得特别惊讶,后来慢慢觉得,可转债基金可能是最适合体现红利再投资优点的基金之一了,股票型的基金虽然净值冲得高冲得快,但是分红很少,不能持续高频率的体现红利再投资的好处。

 

兴业可转债 如同默默陪伴的老朋友

认真想想自从20043月拥有的可转债基金,它就象个老朋友一样默默的陪伴在我左右,虽然大多数时间我都会忘记了它,但是它却一直陪伴在我左右,它一点也不起眼,即使在今年这样的股市行情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它远没有我持有的别的偏股型基金那样抢眼,在晨星排名里也不出色,更不如它自己其他的“兴业兄弟”那样出尽风头,可是它却是我值得信赖的一支基金,也培养了我对持有基金的良好心态,更在两年半里培养了我对基金持有的正确认识----我很少去做波段,而且很有耐心一直持有。

我想我会一直持有这只见证了我两年半“基龄”的对我也说有着特别意义的基金,也将继续关注它的其他“兴业兄弟”。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快乐定投:月光族也可有“基”理财    
        ●储蓄炒股投资买房三不误 工薪层精明致富经    
        ●经历3个月低迷后二手楼市回暖 买家已心有所动    
        ●80后理财节约“活钱”是大计 少存定期多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