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过度反应的经济学解释 |
||
|
||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常见概念。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后,导致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称为替代效应。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投资组合中某项投资A的回报低于另外一项更好的投资B,那么投资者就会用B替代A。 替代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容易产生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的情绪。 首先举个过于悲观的例子。假设明天世界原油的价格从每桶100美元涨到1000美元,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重大危机或者世界末日到了,其实这个时候原先被低廉油价所压制的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替代能源项目的投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投资人就会投资那些项目,导致替代能源的推广,反过来抑制油价,所以油价不可能像过于悲观的人预期的那样,直线上涨。 同样如果明天水资源短缺,生活用水价格猛涨也会导致目前因为成本过高被抑制的海水淡化等项目投资价值显现,海水淡化的推广应用反过来会抑制生活用水价格上涨,所以生活用水的价格不会涨到天上去。 对于中国经济过于悲观的人,主要观点是中国经济靠投资驱动,急功近利,不可持续,边际投资回报率会直线下降硬着陆。其实目前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导致利率水平较高,从而导致一些规划长远投资回报长期稳健的项目受到压制,比如企业的基础研发工作,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的改善等都是长期才能见效的回报,在利率水平和折现率高,浮躁情绪严重的环境下是难受重视的,一旦投资回报率下降,这些长远投资的价值就会浮现,反过来也会抑制投资回报率的直线下降,所以我们不必对中国经济增速下降过于悲观。 过于乐观的例子更多。诺基亚当红时,没有人料到黑莓出现。黑莓帝国如日中天时,没有人料到苹果iphone出现。人们倾向于忽视变化无常的本质,过于看高当红产品的持续性,盛极而衰,创新技术龙头颠覆传统行业老大的例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普遍。 投资者往往不是绝对理性,受到自身能力局限,投资者对世界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尤其容易忽略万事万物相互替代作用,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就是过度反应的非理性行为。 目前A股市场的创业板,市场正在追捧一些新兴热门行业的高成长热门公司,市盈率甚至高达80、100倍。但是资本市场的热捧也会吸引行业竞争对手的注意,像传媒板块,IPO开闸后,700多家准备上市的公司中有30多家传媒公司,将对整个传媒板块的估值产生很大压力。 相反 主板市场很多长期稳健成长的优秀公司,因为处在传统行业,利润增速相对不那么快,被市场忽视,股价预期很低,这些低市盈率的公司里面反而可能存在很多投资机会。 正像股神巴菲特说的那样“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投资者一方面需要警惕那些市场预期过于乐观股票的风险,另一方面又要睁大眼睛在那些市场预期过于悲观股票中挖掘价值投资的宝贝。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