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从美国发展路径看中国货基热潮
[ +  文字大小  - ]

    始于去年下半年的货币基金热潮继续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酵。往年受普通投资者关注较少的货基,如何能在短短时间内快速上位、成为基金业的“头牌”?探究一下“火鸡”(货币市场基金的谐音称呼)在其发源地美国的成长路径,或许能为国内货币市场基金行业提供一些启示。

    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产物之一,1971年,货币市场基金“教父”布鲁斯•本特创立了有史以来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上最大的创新也就此诞生。此后,随着货币基金收益高企,超越储蓄存款利率,储蓄存款不断转向货币市场基金,促使后者的规模出现爆炸性增长。根据中金的数据,到1982年,美国货基净资产规模首次超过了股基和债基。到这轮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美国货基规模达到3.5万亿美元,同期美国储蓄存款仅为1.68万亿美元。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26日,美国货基总资产规模仍高达2.6836万亿美元。

    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存款的替代品、现金管理工具以及在不同金融产品投资转换期间的资金“避风港”。现阶段,尽管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也很低,但相比几乎为零的存款利率,收益上仍有较明显优势。此外,持基人更可直接用基金账户签发支票、支付消费账单以及账户划款等,功能相当强大。

    但在快速扩张的同时,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也经历了不少重大险情。2008 年9月16日,也就是雷曼兄弟宣告破产次日,由货基“教父”本特执掌的规模达620亿美元的Reserve Primary Fund单位净值跌破1美元,由此引爆了大规模的货币市场基金赎回风潮,迫使联邦政府紧急救市。而本特父子也在在随后被监管当局以诈骗罪起诉。

    针对这轮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的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风险,美国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在过去几年加大了对这一以往并不太重视的基金领域的监管。根据新规,美国应税货币基金日内可变现资产至少要占比10%,同时还须持有至少30%的高流动性证券资产,后者能在7天内转换为现金。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史联系到中国,笔者在两方面的体会较深。首先,尽管发展步伐很快,但中国货币市场基金依然相当年轻,国内首只货币市场基金2003年12月30日才面世。而从与银行存款的对比来看,中国的货基市场亦有巨大的空间。据统计,早在2000年末,美国家庭短期资产中货币市场基金的占比就高达22%,较1990年上升了一倍。反观中国,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突破46万亿元;而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底,货币基金总资产净值规模只有9532.42亿元。

    中金的报告预计,未来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大资管时代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当下国内利率环境与外界环境都比较适合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预计2014年国内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有望“坐一望二”,逼近2万亿元。

    另一方面,货币基金尽管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基金品种,但也并非没有风险,连Reserve Primary Fund这样的行业巨擘都难逃厄运。在国内,2006年时就曾出现多只货币基金收益告负的情况(相当于单位净值跌破1元),中国证监会也不止一次发出紧急通知警示货基流动性风险。类似情况也说明了要尽快建立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管理机制的必要和紧迫性。

    而就投资人而言,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投资货基也要更多考虑安全性、资金赎回便利等因素。目前来看,一些银行系的“宝宝”在安全性方面似乎略胜一筹,一方面,银行的雄厚资金实力和信誉是一种隐性保障;更重要的是,在协议存款定价方面,银行的议价能力更强。最近,市场传闻互联网货基协议存款政策可能收紧(如提前支付收取罚息),不仅可能冲击到“宝宝”们的收益,更可能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时间,只是复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已    
        ●市场危机时刻?这种思维模式或许可以让你豁然开朗    
        ●美股七天熔断三次,是时候重提大量现金在手的股神巴菲特    
        ●顺遂虽好,不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