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黑洞or价值提升——京东方价值之辩 |
||
|
||
在资本市场上,京东方是一家广受诟病的上市公司。作为国产液晶面板制造龙头企业,京东方自2001年上市以来,从资本市场累计融资262亿,最新的融资计划则是再融资460亿,而累计提供给投资者的现金分红仅有6650万。公司累计经营亏损53亿元,股价累计跌幅接近90%,京东方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把京东方作为烧钱机器的代名词恐怕并不为过,更有不少观点视京东方为融资黑洞的代表公司。从股市投资者角度来看,京东方确实是个糟糕的公司,但或许需要从一个更广的角度来看待“京东方”现象。 京东方所在的液晶面板行业无疑是一个典型高资本投入的重资产行业,由于技术升级较快,行业的参与者还需要不断地追加巨额投资,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据统计从2002以来,日系液晶面板巨头夏普的资本开支达1500亿人民币,而韩国液晶巨头LGD资本开支更是高达2100亿,作为行业追赶者,京东方上市以来的累积资本开支也已高达650亿。从行业规律看,行业的技术领先者往往在新世代线领先投产后会有一段不错的高盈利期,同时又再建设更高世代的生产线。之后随着竞争对手的投产,领先者往往已经建成了更高代的面板生产线,同时原有低代线由于已摊销了大量折旧,因而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可以通过大幅降价来挤压后来的竞争对手。所以这个行业的追赶者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在领先者的压价竞争下,再加上承担巨额的固定资产折旧,经常处于亏损状态。而走出困境的出路却依然是技术上的追赶,上更先进的高世代线。如果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就只会不断落伍以至最终淘汰。台湾的友达和群创两大面板企业先后在2008年和2010年出现收入滞涨,最近四年累计净亏损500亿人民币,资本开支逐年下降,已显示出后劲乏力的衰退。甚至原先的领先者日本夏普的情况也如出一辙,收入在2008年即见顶,最近两年更是出现累计550亿人民币的巨亏,已无实力继续这种高额投入的“军备竞赛”。 可喜的是,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首的本土企业并没有湮没在这残酷的角逐中,而是随着巨额资本开支的投入和不断的技术追赶,大幅缩小了与日韩领先者的技术差距,2010年以来,本土企业开始量产6代线,并加快建设8.5代线,资本投入远超台湾和日本企业,直追韩国。专业机构DisplaySearch统计并预测,中国大陆面板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将从2012年的9.9%跃升至2014年的18.6%。国内电视液晶面板的海外采购比例从2013年开始大幅下降。随着韩系巨头把重心转向OLED,国内LED液晶面板行业去年甚至出现了难得的高盈利。 再来看看“京东方们”创造价值的一面吧。首先是产业拉动,中国液晶面板赶超和崛起呈现良好态势,对国家产业战略布局而言不仅弥补了产业短板,逐步打破了日韩企业对我国的“面板技术封锁”,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集群的国产化进程,以往不得不依赖进口的玻璃基板、偏光片、光学膜等关键原材料,目前已经开始国产化进程。京东方的坚持不懈,对拉动相关国产产业链升级具有深远意义,而国产原材料的配套将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液晶面板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是消费者受益。随着国产面板企业加入全球竞争,面板从小尺寸开始从供不应求、大量进口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于出现产能过剩,并且这种趋势逐步向大尺寸蔓延,导致液晶电视价格呈持续、大幅度地下跌。五年前46寸液晶电视价格至少在万元以上,现今已经跌破3000元,可见大陆面板产业的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所以京东方的价值,要从几个方面来综合衡量,对股市投资者来说这10几年是价值毁灭的,但是对国家产业拉动,创造GDP,创造就业和大量税收来说是有价值的,这也解释了为何京东方这些年得到了北京,安徽,四川等多省政府的强力支持,除了土地和资金入股,光是财政补贴就拿了30多亿。如果再计算消费者得到的好处,那就更是巨大了。当然这也并非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这么深明大义,愿意牺牲,从国外资本市场的经验看,类似京东方这样不断大额融资,同时又常年亏损的企业,通常股价早就远远低于净资产,早就丧失股市融资能力了。而依赖中国股市的低价股定价的缺陷,京东方却可以不断地低成本融资。我国的基础半导体工业长期受“缺芯少屏”之限,时至今日,中芯国际、京东方这类大陆地区的领军企业已经追赶多年,虽然这些重资产企业在资本投入重压和低回报的质疑声中艰难前行,但其快速追赶之势对提升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实力、提升上下游产业集群的国产化技术能力、拉动下游电子产品内需等多个重要方面仍然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的资本市场尽管有很多弊病,但在一些需要不计成本地拼投入,拼亏损承受力的领域,中国资本市场未尝不能成为中国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