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类货基的下个蓝海在哪里? |
||
|
||
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个人需求和价值被重新挖掘。受益于即时交流和全球联网,互联网天然具备一种发掘每个个体需求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天南海北找到同伴,任何微小而个性化的需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解决方案。如果把后者看做商业机会,那么前者就是将机会变为可能的原因。在互联网世界,全世界人民都可以连接起来,再奇葩的个性在超大基数之下都是较大的集合。 作为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碰撞而生的产物,“宝宝”类产品直接瞄准个人的基本理财需求。如果把人群按照风险收益承受能力划分,大体会呈现一个金字塔形,能承担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者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都是低风险低收益群体。但在传统的市场模式中,这样的投资者虽然数量多,但资金量偏小,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宝宝类”产品将货币基金这样一款低风险、中等收益的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直接送达每个具体投资者,颠覆了传统的基金销售模式,也大获成功。 然而随着互联网产品越发越多,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虽然整个市场空间依然非常巨大,但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而未来只能往进一步挖掘需求的方向发展,如何通过“宝宝类”产品实现个人的一站式理财服务。 前文提及的风险收益金字塔还有另一解释,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占多数,而高风险高收益的部分占少数。前者可以看做群体性的基本需求,而后者则是个性化十足的个别需求。目前的宝宝类产品满足了普通投资者的基本理财需求,但却无法满足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在货币基金收益率下滑的同时,投资者在资产组合中增加高收益品种的需求大增。 这种需求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一方面市场空间巨大,看看宝宝类产品的发展势头,就可以猜想人们被挖掘出来的理财需求有多强烈;其二,个性化需求可以加固投资者对基础需求的粘性,甚至吸引更多的客户进入到这个平台中来。 但这种个性化需求并不容易满足,只有具备一些独特优势,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一是巨大的客户基数。高风险高收益产品不同于货币基金,对于客户往往有诸多要求,比如购买门槛、投资资质、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只有建立在较大客户基础上,开发这类市场才有商业价值。二是平台优势。像货币基金这样“一招鲜吃遍天”的手法在更大的理财市场根本无法成功,只有集合各种产品类型、各种产品设计、各种投资渠道的金融产品超市才能真正满足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只有银行系有这样的实力。 当宝宝类市场渐成红海,哪些获得了通往下一片蓝海的船票?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