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投资,你能抢不到也谢谢吗?
[ +  文字大小  - ]

 

关于春节红包有一个奇怪现象:平日宁晚睡五小时不愿早起一分钟的年轻人,在这假期却起早贪黑,只为不错过每一个微信红包,哪怕多数都不足一元钱;而家里的长辈们,平时油盐酱醋门门都精打细算,过节时给孩子们的红包来却觉豪不在乎,购置年货更不犹豫。

 

虽本质上都相同,但几分钱的微信红包、几百元的压岁钱和日常的酱醋钱,三者之间为何在心理上的差异如此之大?对于类似的问题,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曾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研究中,塞勒教授发现因为框架效应,消费者往往脑海中为不同收支的来源和目的设立不同的账户。因不同账户的策略不同,消费者对于不同账户决策时的心理价值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对于相同金额的开支,消费者在决策时往往会出现非理性的状况。

 

从这角度来看,网络行为通常都以消费为主,对于大部分人群而言,拿到一张抵扣券已是万分荣幸。若再从红包里赚取几元现金收入,对于“网络行为这心理账户来说也是一笔巨款;对于长辈们,因柴米油盐和过节消费也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专用账户,所以也有“抠和“壕两种截然相反的消费态度。

 

从春节红包来看理财投资,心理账户陷阱往往也会使投资者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通常,市场参与者会将账面损益与实际损益设为两个不同心理账户中,虽在客观时间点上两者在金额上并没有实质差别。但当投资出现账面亏损时,因实际账户仅在抛售后才会有亏损出现,此时投资者更倾向于继续持有而非割肉;同样,投资者也将盈利资金与原有资金本别设立不同心理账户中,盈利再投资时对于前者的谨慎度也往往低于后者,这也解释了为何此时投资者总盲目估值不愿止盈的原因。

 

解决心理账户误区,最佳策略不应将“搬砖收入”账户与“馅饼利得”等不同来源和数量的资金区别对待,而更应关注于使用目的和风险上。为应对投资和生活不同的需求,投资者可以设立消费、储蓄、投资等不同账户的方式,分别满足对于日常生活、家庭储蓄、资产增值的需求。不同账户也可采取不同的理财方式,前两者可以采取风险较低、流动性高、收益相较稳定的理财产品,后者可以投资于收益较高而风险也相应更高的标的。虽然为资产增值设立单独账户虽并未发挥所用资金的投资效用最大化,但能尽力避免因亏损而产生的非必要支出。

 

但是,即使设立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也有一个大难题:在一账户用完时不挪用其他账户资金,你能做到吗?就如红包大战中那句酸酸的抢不到也谢谢,从整体和长期的角度来看待投资,眼红但不剁手也同样难能可贵。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时间,只是复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已    
        ●市场危机时刻?这种思维模式或许可以让你豁然开朗    
        ●美股七天熔断三次,是时候重提大量现金在手的股神巴菲特    
        ●顺遂虽好,不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