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在过去一直有着“刚性兑付”的预期心理,投资人几乎认为债券不会违约,就算发生违约,还会有政府、国家来协助偿还。但是这个预期在2014年开始逐渐被个别违约事件打破。自2014年的“超日债”违约以来,2014年至2016年初经历了越来越多的违约个案,“刚性兑付”已经成为昨日的“历史”。而近期多起违约事件的爆发,导致债市引发比较大的恐慌,债券市场收益率明显回调。但是“刚性兑付”的打破对债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为何是利大于弊?因为在“刚性兑付”的预期作用下,发债主体的经营情况、还债能力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优质公司、龙头企业发行的债券利率与风险较高的企业感觉没有太多差别,风险较高的发债主体不需要提高融资成本,就可以和好的企业一样融到类似金额的钱,使得整个债券市场没有有效的对信用风险产生认识,也没有清楚的通过“债券收益率”对信用风险有充分的定价。简单的说,就像表现好的学生没有受到奖励,表现不好的学生依然可以不受惩罚一样。因此债券市场对于“刚性兑付”的预期打破,使得投资人必须充分认识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而使专业机构投资者需要对违约风险有更好的定价能力,从而使资金的利用更有效率。
过去信用风险不显著的情况下,债券投资以宏观研究为主,体现的是对市场资金供需的经济认识;但是在信用风险上升的现在,需要更着墨于对发债主体的行业发展、经营风险等微观层面研究。而具有优秀投研能力的基金公司就有这方面的研究优势,基金公司本身在做权益类投资时就需要具体掌握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会计报表和获利能力等,又必须了解公司所处环境的行业发展与产业情况,符合债券信用风险的研究思路,具备符合债券投资新思维的专业能力。
虽然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提升,但是债券相对于其他投资品种还是属于风险较小的投资类别,是资产配置时不可或缺的投资领域。过去投资人习惯通过银行理财、信托产品来间接投资于债券市场,享有保本保息的收益率,但随着市场信用风险的提升,类似产品的收益率及安全性将有所影响。未来投资人除了要打破“刚性兑付”的心理预期外,也应该了解到债券投资也是隐含风险的,需要通过更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实现与风险匹配的预期资产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