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所的社会责任投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 |
||
|
||
随着社会责任指数的推出和社会责任基金的成功实践,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社会责任投资,关注其不仅关注上市公司经济指标,而且关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投资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绝不仅仅只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事情,而是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这个产业链条上,还包括指数编制、指标评价、报告审计等独立第三方机构、NGO组织的监督、民众的参与、政府的支持等等。 本文中我想谈的主题是从海内外经验看社会责任投资产业链上的重要一个环节——证券交易所能够发挥的作用。 交易所除了作为股票交易场所,更承担着对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双方的沟通与监督等职能。面对社会责任投资的兴起,交易所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其实,从海外经验看,交易所已经在社会投资推动上取得了一些显著进展: 首先,交易所可以在上市公司中培育和提高社会责任投资意识以及树立信息披露标准。比如马来西亚交易所已经开始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并且就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进行密切的评估。澳大利亚交易所最近也修改了公司治理准则与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实际业务风险的监督与管理中对指导意见的执行情况。这样,就在上市公司中培育和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并树立了信息披露标准。 其次,交易所可以为社会责任投资者提供信息产品与服务,其中重要工作当属推广社会责任指数,或开发相关基金产品,比如推广ETF产品等等。这方面起步较早的是欧洲的一些交易所,比如伦敦交易所,瑞典的纳斯达克OMX以及纽约泛欧交易所等等。由交易所牵头做的市场指数可以起到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更能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指数用于开发指数基金或者ETF基金产品。 目前,海外交易所对社会责任的关注转向纵深,对环保议题格外关注。碳交易是最近这些年非常关注的话题,而全球各大交易所也对此积极参与,如2006年加拿大交易所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合资成立的加拿大气候交易所,推出碳减排信用额度期货,让那些有碳排放上限的公司以最低的成本管理其排放风险。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也在积极准备,待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其碳污染减少方案后,就推行碳减排信用额度的期货以及期权交易等。 我国沪深两地交易所这几年也在积极推动社会责任投资工作。2006年深圳交易所就发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指引,上海交易所在2008年也做了类似工作,发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2009年两地交易所通过其旗下的指数公司还相继发布了社会责任指数。 沪深两地交易所在社会责任投资推动起步稍晚,但成果显著,相比海外同行而言并不逊色。当然,目前还需要尽快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广向纵深发展,比如应更多的鼓励相关ETF、LOF产品的上市交易,推动社会责任报告的统一、规范等。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