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局回应专家拷问:CPI新一轮权重调整已启动 |
||
|
||
在一季度统计数据发布之前,国家统计局举行了今年首次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编制方法和采集加工过程公开。 从“去年房价上涨1.5%”到“2月CPI上涨2.7%”,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频频成为关注的焦点。 昨日,数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走进国家统计局,正面“拷问”CPI。而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开场白则是:“欢迎近距离地了解统计工作。” 为何不包括房价?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首先发言。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曾多次对中国的CPI提出了质疑,疑问的焦点在于房价是否应进入到CPI,这也是很多公众关心的问题。 “虽然房价不计入CPI是国际惯例,但这样的国际惯例是否能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易宪容直接发问说,“比如美国的一手房市场占比为20%左右,二手房市场在80%左右,而中国正好相反,这可能造成中国对房地产对消费价格影响的低估。” 在国家统计局人士回答之前,同样是来提问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贺立平却对易宪容的意见进行了反驳。 贺立平认为,商品房购买不属于消费范围,而是一种投资行为,商品房购买实质是一种在短期内大量金额的集中支付后用于未来几十年内的消费,购买和消费在时间上是脱节的,所以房价直接进入CPI可能会犯概念性错误。 是否体现房租? 在欧美国家,为了便于理解和统计,政府对居民自有住房的消费支出的统计通常用该住房的租金来代替,这是一种虚拟房租的方式。那中国是否也将虚拟房租纳入到中国的CPI中,这是易宪容提出的另一个疑问。 从事价格统计20多年的国家统计局城市司消费价格处处长刘建伟对记者表示,中国的CPI中已经通过同住房贷款利率相挂钩的方式隐含了虚拟房租,目前的居民住房消费比重虽然只有14%左右,但来自于对全国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的住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全国的平均水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魏贵祥表示,国家统计局每年都在对CPI的比重进行微调,五年进行一次大调,按照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居住类消费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 他透露,国家统计局并已经在今年启动了新一轮的CPI权重大调整,统计局已经在本轮调整中多方尝试更好的虚拟房租方法,今年新权重做出来之后,争取在明年对社会公布。 同百姓的实际感受为何不同?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秘书长张皎带着另一个疑问来到统计局,那就是CPI同百姓的实际感受为何不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他曾提出完善CPI的建议,但在现场听到统计局介绍后,张皎却有了新的看法。 “我原来总是想,不一致的原因应在统计方法、统计过程和采样中琢磨,但现在我感觉到,这个问题浅层次地说,是因为老百姓更关心同他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商品的价格变化,不同的人对CPI这个总体指标的感受就不一致;深层次上来说,感受不一致也是收入两极分化的某种反映。” 鉴于价格变动给不同收入人群的不同感受,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和张皎都提出了相似的建议,统计局是否能出台按收入分层的CPI? 魏贵祥介绍说,我国尝试编制了中国的城镇居民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大致包含了149中居民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务,该指数目前还处于内部研究使用阶段;另外,中国从2010年就开始编制并逐步公布了剔除价格和能源项目的核心CPI,数据显示,核心CPI比CPI表现得更为平缓。 针对与会代表提出的统计采样数据能否保证质量,刘建伟透露,从2010年1月开始,国家统计局已经在全国50个城市实行了通过手机PDA采价的实时采价方式,价格数据从基层采价员直接实时上报至国家统计局,该系统还带有定位系统,能检验采价员是否真正采价,这一采价方法国家统计局在下半年还要向其他城市推广。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