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从股市的财富效应到幸福的预期管理
[ +  文字大小  - ]

    让“人民幸福”成了一个新热词。何谓幸福?故老相传的“幸福”是有地种、有房住、有钱花、有衣穿,即侧重于物质生活的满足;相比较而言,西方的“幸福”(happy or happiness)则更多地强调幸福是一种感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的动机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从本质上看,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其中客观需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而主观需要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幸福总量(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诉求、情绪体验和情感需求)。从居民支出角度来看,居民家庭支出一般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发展和恢复劳动能力而进行的支出(即消费性支出),另一部分是为了保值增值而进行的支出(即积累性支出,主要包括投资、储蓄、购建房屋等)。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率指标却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居民收入中用于积累性支出的比例在增加。这可从持续上升的居民储蓄余额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得到印证。作为积累性支出组成部分的股票投资,其盈亏情况直接影响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进而会使消费性支出发生变化,即产生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

    国外学者在研究各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时发现,10%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将导致的相应的私人消费波动幅度分别是:美国为0.3%-0.7%,日本为0.15%-0.3%,主要欧洲国家为0.1%-0.3%。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尚未有如此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1)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国内居民过度消费或借贷消费的意愿不高,且消费性支出大多数限于日常生活的必需消费,消费系数弹性小;(2)我国金融体系至今尚未广泛地涉及到个人消费借贷、个人住房借贷、企业借贷的债券市场,融资能力和金融交易的深度都没有上升到足够高的层面,个人和企业无法通过不同的金融交易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合理规避未来的风险。(3)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也使得投资者必须保留大部分的收入来应对未来的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支出,居民储蓄意愿强烈;(4)与投资股票相比较,居民更倾向于将积累性支出用于购买住房,作为自己一生财富的体现,使得居民收入中股票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5)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股票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并且我国股票市场涨跌变化快,投资者无法形成稳定预期,即使在股票市场上获利也不敢全部即时消费。随着我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持续发展,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3.93%增长到2007年的最高值132.45%,投资者的开户账户也从1992年的216.65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11052.96万户。可以预见,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必然存在着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然而,假如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显著,股票市场的上升也带来了居民财富的增长,那么,投资者的幸福生活是否就会来到?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少有时间享受;拥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越来越少人住在家里;开发了很多新药,却健康不再;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到月球去然后回来,却发现过个街到邻居家有多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一无所知;拥有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最多的自由,但一点也不快乐。”的确,即使是拥有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在满世界寻找幸福感觉的人不在少数。

    想起教授讲的一则小故事:阎王爷有感于老员外在世时为富有仁,在其投胎转世时心生侧隐,问员外有何要求?员外如实禀报:来生只需要“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 阎王爷走下台,感慨道:“若有人生如此景,你当阎王我做你?”哄堂大笑之后,不禁感叹自古欲壑最难填。也许幸福的感觉是现实与心愿的距离,小孩子永远比大人容易取悦,所以孩提时代留下的是幸福而甜蜜的回忆。在CPI高高在上的年度里,预期管理理论的发展成为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指导,同样地,在落实“让人民幸福”的民生政策时,也需要每个人对幸福预期的管理,一朝成名一夜暴富常是别人的传奇故事,如果短期限内无力提升现状,何妨试着把自己的心愿调至合理的范围?带着幸福的感觉在人生旅途上且行且歌。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时间,只是复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已    
        ●市场危机时刻?这种思维模式或许可以让你豁然开朗    
        ●美股七天熔断三次,是时候重提大量现金在手的股神巴菲特    
        ●顺遂虽好,不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