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尔街来客渐成群落 65位金龟大部分投身公募 |
||
|
||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当下的中国投资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曾经远渡重洋就读名校,之后就职于全球知名的金融投资机构,其中一些人甚至在华尔街风生水起。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他们悄然回(来)到中国,或投身公募基金,或自立门户。 65位“华尔街来客” 统计显示,目前共有100多位具有海外金融从业经历的投资人分布在国内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中(银行、券商等机构暂不在统计范围内)。其中,在海外金融从业经历比较丰富的有65人(指有明确的金融投资经历而非仅仅有研究经历)。 绿肥红瘦——65位“华尔街来客”中,男性基金经理为56人,占比86.15%;女性基金经理为9人,占比13.85%。从男女比例来看,基金经理这碗饭,女性依然抢不过男性,但也不乏背景很“牛”的女基金经理。 “70后”主导——数据显示,65名“华尔街来客”中,仅15人有出生年份信息。其中“60后”有6人, “70后”有8人,“80后”有1人。最年轻的当数裘韬,1981年生,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历任美国运通公司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管理公司基金经理,现任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QDII基金经理。 学历以硕士为主——统计显示,65名“华尔街来客”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占主流,有45人,占比69.23%;博士次之,有15人,占比23.08%;本科只有4人,占比6.15%。不得不提的是掌管交银环球精选的基金经理郑伟辉,大专学历的他较之高学历同行们显得有点“非主流”,但此人的投资生涯可谓绚丽多彩,可圈可点。 金融危机“回归”潮 金融危机期间回(来)到中国最多——65名“华尔街来客”中,有47人回(来)到中国的时间信息可查到,其中2007、2008、2009年最多,分别为13、13、11人。2007年前和2010年后回境内的分别仅为7人和3人。这些“华尔街来客”回(来)到中国时间集中在2007~2009年,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业经历丰富——统计显示,65名“华尔街来客”中大多数人从业经验非常丰富,银行、投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全球主要金融机构都曾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从已知的信息来看,从业经历不足10年的有10人,从业经历10~20年的多达25人,从业经历20年以上的也有5人。 基金经理的炼成绝非一朝一夕。从业经历最长的当数郑伟辉,他证券从业年限达33年。他1977年起任施罗德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独立投资基金主管,负责管理香港机构客户、大型退休基金、慈善基金及私人客户基金。2007年9月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加盟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之前,他在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度过长达31年从业生涯,这恐怕要让目前很多浮躁的基金经理汗颜得很。 偏爱公募——65名“华尔街来客”中,55人目前就职于公募基金,10人自立门户。江平,这位2007年《交易者》杂志评选出的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全球百位顶尖交易员”中的唯一华人来到中国后创办了上海亿隆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此外,现就职于易方达基金公司的刘震经历有点特殊,他一度横跨楚河汉界,从私募跳到公募。 仍是一颗中国心——统计显示,65名“华尔街来客”中,除5人国籍不明外,持中国国籍的有49人,占比81.67%;持外国国籍的有11人,占比18.33%。这点估计很多业已移民他国的娱乐界明星大腕见之也会汗颜的。 量化投资崛起 量化投资崛起——统计显示,65名“华尔街来客”中,有量化分析及投资经历的有15人,占比23.08%。可以说,这些“华尔街来客”对国内的量化投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这些人主导的量化产品共有4只。 刘震可谓“华尔街来客”中量化投资的代表,1995年他开始了在华尔街的职业生涯, 曾被《镜报月刊》誉为“华尔街新生代对冲明星”,历经十余年的华尔街历练后,他于2008年5月回国创立红色资本,并在2009年推出国内首个量化私募基金——红色量化一号。2009年12月他加入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组建指数与量化投资部,现管理资产超过700亿元人民币,同时正在筹备发行量化及对冲基金等各类创新型基金产品。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