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绿色管理提升企业品牌与竞争力 |
||
|
||
随着公众健康及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生存环境已经逐渐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2010年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绿色指数调查结果,中国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在被调查的17个国家中位列第三。民众对企业环境表现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舆论对企业生产危害环境和身体健康产品的谴责愈演愈烈,消费者也开始以实际行动抵制。在这轮绿色消费理念转变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绿色管理作为企业管理规划不可或缺的一环。 成功的绿色管理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如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创造经济效益,这方面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曾遭遇过产品环保问题的索尼,近年来已定位为绿色企业,并于2010年4月制定了“走向零负荷”的环境计划,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等多个角度实施绿色管理,品牌形象就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另一方面,奉行绿色管理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已成为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WTO框架中有许多细分行业的“绿色壁垒”,对污染程度和资源消耗等具体指标都有严格规定,使得我国一些产品曾经在出口至国际市场时受到限制。优秀的企业因而在这一领域未雨绸缪,有所作为。举例来说,入选了2011年首届“绿色管理50强”海尔集团,通过对其绿色管理体系和创新绿色供需链的评价,就实现成功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成为全球家电市场份额占有率最大的品牌。 不过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处于灰色管理的地带,企业经营中缺乏对环境影响的考量,只注重经济效应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忽视绿色管理不仅可能对企业公共关系造成一场噩梦,更可能会面临价值损失的危险,失去由环境因素带来的潜在盈利机会。 全面的看绿色管理,企业还应引入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概念。绿色管理不仅仅应在企业内部实施,还应延伸至其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形成一整条绿色供应链。如果企业只是管理好自身,而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却处于灰色地带,对企业本身来说这种“绿色”的效益将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来一场由外部因素导致的责任危机。比如最近沸沸扬扬的“毒苹果”事件,就使一向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荣的苹果公司被盖上了“供应链污染”的头衔,公司不得不就供应商管理问题与环保组织进行会谈。 整体来说,在绿色浪潮推动之下,企业应当具备长远的目光,将绿色管理纳入到企业的主动型战略管理和社会责任中。公众与社会也将扮演重要角色,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认识的提高,更要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持续监督与环保法律的不断健全,才能帮助绿色管理的实施更有意义和成效。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