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史为鉴 从台湾地下投资公司到马多夫骗局 |
||
|
||
被纽约时报称为可能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马多夫(Bernard Madoff)骗局,像一枚“圣诞震撼弹”一样在去年12月案发,涉及金额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达数千人,其中包括房地产大亨祖克曼(Mortimer Zuckerman)、诺贝尔奖获得者威瑟尔(Elie Wiesel)创立的基金及传奇人物棒球投手柯法斯(Sandy Koufax)等众多名人身影。 据说在过去的20年内,伯纳•马多夫投资证券公司(Bernard L.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 LLC)名下的帐户每个月能像时钟一样准时产生将近1%的收益,却从不发生亏损。但结果却像马多夫在寓所内向儿子承认的那样,他所炮制的是一个巨型金字塔式的“庞氏骗局”,其最基本的手法,就是用欺骗拉拢下线,将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实际上,这种手法甚至并不新鲜。在最新出版的《台湾股市大泡沫》一书中就详细解读过短短20年前,在台湾大牛市那些令人飘飘然的日子里,超过200家的地下投资公司在台湾繁荣发展,他们所采取的“盈利模式”,没错,正是“庞氏骗局”。 当时台湾第四大地下投资公司,以6%的月利率募集了40亿元新台币,把投资者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投机失败的澳门赛马会俱乐部,而这家俱乐部甚至无法达到盈亏平衡。当最终公司不得已暂停付还存款,公司高官潜逃海外后,至少有10名投资者因此而绝望自杀。 更为惊人的是当时称霸台湾“地下”的王者——鸿源集团,其鼎盛时期控制了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0家公司,公司有7000名雇员,服务于20万客户,而这些客户的资金总额高达74亿美元,这样的存款规模,足以让鸿源跻身于当时美国50大银行之列。 虽然公众无法看到鸿源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甚至连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也看不到,对于鸿源集团主席沈长声的个人崇拜却疯狂的持续着,就在危机爆发的前夕,鸿源举办的年度庆典上,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对着“沈主席”反复高呼“万岁”。 同样,正如马多夫骗局的营销开始于一些“大人物”的推荐一样,台湾的投资公司也不乏拥趸,甚至一度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认同,一位来自美国东海岸顶级学府的东亚政府和商业关系方面的专家,声称鸿源的运作“类似于美国共同基金”,仅仅是“为台湾人民提供了赢利客观的投资途径”,更严肃警告称“对地下投资公司的盲目攻击,正威胁着台湾经济的未来”。 而除了美好到反常的投资回报及对“专家”的盲从之外,这些可怕的骗局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投资者获取了有用的信息,但对此并不加以关注。《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理财专家Jason Zweig提到过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四分之一的投资者在不研究该基金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就签支票投钱。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总是对基金经理的背景加以调查。6%的人在把钱交出去之前甚至都不读一读他们的招股书。”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