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基金经理面对面】(第188期)辛曌
[ +  文字大小  - ]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公司在目前时点推出“兴全轻资产基金”,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和判断?
辛曌 答 您好,基金产品的核心目的是为持有人创造财富,轻资产的投资理念在海外的投资界与实业界已经被广泛认可,而国内正经历经济转型期,过去的粗放型、靠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轻资产理念强调去寻找那些靠技术创新、品牌提升等高附加值、轻资产经营模式的公司投资,并相信伴随这些公司的成长,最终会实现资本增值。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所谓的轻资产公司最大的财富是人才,人才在好的管理和文化环境中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量,有最好的创意和坚定的执行力。这样的公司在中国股市中有没有,有多少?中国目前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轻资产公司?
辛曌 答 您好,创新、品牌的树立、渠道的拓展,以及研发实力的体现等等,每一项公司的无形资产尽管难以量化,但最终都是通过团队,人才的智慧与努力来实现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总量与结构已经远优于从前了,当前很多行业都具有轻资产的特征,比如金融、零售、科技、传媒等行业,这其中不乏优秀的轻资产公司,比如腾讯、阿里巴巴、张裕等等,此外,在看起来的一些传统行业,仍然能从中找出很多轻资产经营类型的公司,大家可以回想国内第一家引入轻资产经营理念的是光明乳业。对中国、中国股市的转型要有信心。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如何鉴定一家公司是否属于轻资产,还是属于重资产?兴业内部是否有一个核心的筛选模型?
辛曌 答 您好,优秀的轻资产是企业的独特能力与核心优势。对于轻资产投资而言,重点不在轻资产、重资产的会计分类和财务指标上,而是在于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具备核心竞争要素和异质性。我们内部的筛选模型框架已经在基金招募说明书中公布,由定性的五个维度,以及定量的数据筛选,加上内部研究调研支持等一个完整流程构成。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我是兴业基金的老客户,我现在手上有钱想买基金,布局长期的,想买兴业全球视野和绿色投资,想听听您对长期5年以上的看法,我很欣赏兴业基金的风险控制,希望对这笔钱保值增值,现在是买基金的好时机吗?希望您能给个建议,谢谢!
辛曌 答 您好,在中国很少有人能对5年以上看的明白,我想,一个大体的看法是,我们的国家长期的发展潜力,是明显优于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制度变革,经济转型是有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不了,经济也较难、突然的陷入日本式的长期衰退,因此,我对长期中国经济看乐观的,但市场估值与结构会发生很多变化,全球视野与绿色投资的理念较好的迎合的未来的发展趋势:估值可能向全球估值体系趋同,经济向绿色等新兴产业倾斜,投资这两个基金,应该能分享到中国经济的成长。现在蓝筹股股票估值也处在历史底部区间。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轻资产公司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比起重资产公司,轻资产公司的人才流失、品牌出现负面等是否会给公司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辛曌 答 您好,品牌、创新、管理文化等等公司的无形资产要发挥其良好效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要警惕很多中国公司在轻资产经营过程中,不仅没有抓住轻资产经营的本质,反而白白浪费了很多自己的资源和优势。轻资产公司的人才、品牌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大于重资产公司的。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工程机械、房地产等板块的轻资产公司应该相对较少吧,那这只基金是否就不会投资这些领域?
辛曌 答 您好,从市场比较的角度,工程机械与房地产板块的轻资产公司相对较少是正常的,但绝不能一概而论,实际上,这两个行业相对并不是最重的,反而如三一、万科这些优秀的公司,其运营效率非常优秀,有品牌,有创新、存货周转快,公司文化优秀等等,单就其各自所处的行业而言,完全算是优秀的轻资产公司。这只基金在行业配置上重点倾向于金融、科技、传媒、零售等第三产业或服务业,但绝非排斥其他行业的优秀轻资产公司。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请您结合目前中国市场简单点评一下轻资产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辛曌 答 您好,轻重资产的优势比较:轻资产模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满足了社会发展和分工的需要;轻重资产是有利的补充,不同的阶段,轻重资产经营的作用不同,只能说在当前阶段,优秀的轻资产公司具有更强的行业整合能力、竞争能力,但是,轻资产的兴起不代表重资产将消亡,类似基建、制造等重资产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可以说,从社会整体层面上,如果离开了重资产经营的分工协作与支持,轻资产经营是不会成功的,因此,轻重资产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而是各有分工、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看了关于您的介绍,感觉兴业全球基金的产品设计理念都很新颖,并且能够跟投资紧密结合,之后的运作业绩也都个个出彩。请问兴业全球有什么特点或者优势才能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您作为产品设计负责人有什么心得体会?
辛曌 答 您好,我们公司专注于自身优势,有着创新精神与文化,强调团队,重视人才,推崇投资业绩至上,每一个产品都是围绕这个信念:是否能够能带来良好的投资业绩;是否适合公司的整体投资理念;是否能在长跑中获胜,在产品设计上绝不简单草率的模仿与抄袭,也绝不为了创新而创新。公司产品设计是一个整体,是公司层面综合考虑投研团队、市场客户需求等等方面整体、审慎考虑推动的,大家可以关注下,我们是最早提出基金产品宁缺毋滥的基金公司,一年2只左右公募基金足矣,谢谢。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就基金产品的设计来看,历年来兴全的几只基金都继承着“借鉴并学习海外优秀投资理念”这一特点,无论是第一只社会责任基金、还是有机增长基金。就目前来看,您认为这些投资理念的引入,效果怎样?请简单谈谈。
辛曌 答 您好,借鉴海外优秀的理念,作用与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普世价值在投资界也是相通的,我们坚信,中国市场尽管有其特殊性和某些不成熟的地方,但会逐步向成熟市场转型,公司旗下的投资理念立足长远,注重风险控制,强调把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注重中长期的回报,效果很明显,公司已经连续4年获得金牛基金公司了,荣誉的获得是靠每只基金精心经营换来的。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轻资产公司是否市净率会相对较高,选股时更偏重于其成长性,而非抗风险性?
辛曌 答 您好,从筛选结果上看,轻资产公司市净率整体会高些,其本质原因在于超过部分正是公司的轻资产价值所在,风险来自于超额部分是否正确反映了轻资产所隐含的合理价值,成长性要与未来的预期相匹配,不能有失偏颇于一方。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您认为基金产品的创新是否能够切实为客户带来超额的收益?从近些年分级基金、量化基金、主题基金等热潮来看,结果显然不是正面的。
辛曌 答 您好,我们一直反对为了创新而创新,基金行业发展有个过程,不能保证每一类产品最终都是好的,未来一定出现有基金产品退市或清盘的现象,我们观察到在海外,大量的主题基金、量化基金甚至某些指数基金频繁清盘,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杠杆基金,市场一波动,不久就不适应市场了。我们的基金经理们对自己管理的基金都很用心,甚至于把其管理的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会精心设计好的产品、长期的产品,不辜负投资者。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随着证监会对基金产品申报规则的修改,允许基金公司同时申报同一类型的多种产品,这是否意味着各家公司将进一步强化自身在某些领域里的优势?
辛曌 答 您好,证监会的规则修改是其市场化推动的举措一部分,而各家基金公司是否能借此强化自身优势,完全不取决于一两个规则的修改,市场化过程中,谁有最终的竞争力,谁就能强化自身的优势,谢谢。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您是金融工程和专题部总监,比较好奇这个专题部主要职责是哪些?能否介绍一下。
辛曌 答 您好,笼统一点讲,专题部与研究部各自分工、研究的领域不同,但我们所有的研究团队一起,以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支持投资业务、公司业务的发展,并努力与公司的行业、公司研究业务形成良性互动与互补,比如,我们可能更偏向于关注海外比较研究、跨行业、市场的比较、基金行业、证券行业专题领域、量化支持、产品创新等等,谢谢。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近期是否有考虑设计一款能够使用股指期货的产品?您认为股指期货对于公募基金的作用大吗?
辛曌 答 您好,这类产品我们更倾向于在专户投资中推广,目前正在积极准备。从海外经验看,股指期货对公募基金的作用不大,谢谢。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兴业全球是否考虑过推出行业主题投资的基金产品?您觉得主题投资在中国会有怎样的发展空间?
辛曌 答 您好,主题投资的问题我在上一个问题中有所涉及,我们对主题投资持谨慎态度。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从媒体报道看,证监会拟允许推出“种子基金”让基金公司共同参与持有。不知兴业对此类产品是否已开始布局?
辛曌 答 您好,我们对证监会推动的各类创新与市场化举措持欢迎态度,但您说的种子基金应还在行业初步探讨阶段。


匿名客户 请问辛曌先生:能谈谈您对合润基金两类分级子基金的看法吗?感觉上两类份额在交易市场上的成交量一直都不大?
辛曌 答 您好,我们对合润基金是充满信心的,如果您观察分级基金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在规模、业绩、交易量等多重考量因素下,显然,我们是选择了做好业绩,提供更好的理财产品。合润在A类份额上类似一个转债,流动性是差一些,但收益预期非常好。交易量与市场逐渐认识,还有赚钱效应成正比,可长期关注。


上述观点仅代表基金经理个人意见,并非基金经理或本公司的任何投资建议,承诺,要约或要约邀请。基金投资需谨慎。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基金经理面对面】(第240期)陈扬帆    
        ●【基金经理面对面】(第239期)谢治宇    
        ●【基金经理面对面】(第238期)陈锦泉    
        ●【基金经理面对面】(第237期)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