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基金不是凑热闹——对于短期理财基金的思考 |
||
|
||
近期基金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理财型基金大热卖,两只30天理财基金首发卖出了400多亿的天量。 理财基金受追捧,首先缘于投资者对于被冠以“理财”二字产品的青睐。其次,缘于熊市环境中,大部分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将理财产品视为资金避风港。 众所周知2011年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年,全年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接近17万亿。去年年底,银监会全面叫停30天期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短期理财基金迎合了这一空白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加之,相对一般5万元起始门槛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此类产品还具有低门槛的优势,难怪刚一上市就遭哄抢。 目前两只产品均披露了七日年化收益,正如此前市场所估计的,从收益上看,低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货币基金,并没有显示出优势。短期理财基金本质上就是类货币基金,两者投资标的基本一样。目前,上述一只理财基金已经公布了投资组合,该基金成立7天后建仓完毕,绝大部分资产投向了银行定期存款,成为了帮银行揽储的又一个通道。 但是理财基金在运作上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却无法一样。银行理财产品有巨大资产池作支撑,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能力强,可运用的工具多,预期收益是能保证的。短期理财基金则不一样,由于其投资组合标的久期较短,控制在150天以内,甚至是一个月左右,而一般货币基金的组合久期可以达到180天。组合久期短的情况下,要期望获得超过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必然要在其他方面做点“牺牲”,仅仅是靠大部分资产都做定期存款,长期收益率必然是没有优势的,比如要求债券回购杠杆比货币基金更高,所投资的企业债和短融的信用等级更低一些,不过这种安排无疑会增加投资风险,而应对资产波动的能力却远不如银行。另外,理财类基金牺牲了货币基金随申随赎的流动性,30天的封闭运作期间无法赎回。 另外,当货币市场趋向宽松,资金利率走低时,债券和货币类基金收益率难免随行就市的下降。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产品能否取得预期的收益率,恐怕很难说。 就如同电影圈内常有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基金圈内的规律则是新基金好发难做,难发好做,这背后并不是一种偶然或巧合。事实上,过去几年,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都不乏某一类基金在某一个阶段格外火爆的情况,最后的结果往往并不那么美。 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部分的资金都流入了所谓的“政府担保基金”,这是一种收益率比现金类资产高的多的政府债券基金,这类基金被冠以“担保”的标签也给投资者蒙上了永不亏损的幻象。而这种幻象在1987年初全部破灭,当时美联储大幅提高利率,基金的收益率急剧下滑。在此次崩溃后不久,美国证监会开始禁止在共同基金出现“担保”标签。接着,美国市场上又出现的时髦产品被称作“短期多元市场基金”,这类基金和之前的政府担保基金相似,希望投资于短期安全市场来取得超越现金的收益。此类基金在1992年欧洲货币汇率相对美元出现反转时元气大伤,损失惨重,投资者争相出逃,随即淡出市场。 国内也不乏这样的案例,比如曾经风光一时的中短债基金,诞生于惨淡的2005年熊市,当时这种产品的卖点是象货币基金一样的安全,收益率还能高于货币基金。在熊市惨淡的基金发行环境中一枝独秀,个别基金在发行期曾经达到过上百亿份的规模,大部分的首发规模也都在40亿份以上。然而随着其后股市行情的启动,中短债基金 “稳定有余,盈利不足”的特性,使得其收益率和吸引力都大打折扣。赎回量不断放大。到转型前,大多都被赎到只有几亿份的地量水平。于是,在诞生了仅两年又3个月后,当时市场上存在的6只中短债基金全部走上转型之路。 我们一再强调,买基金不能凑热闹,不能盲目从众,最终检验基金的唯一标准就是业绩,不是首发规模,更不是人气指数。天上不会掉馅饼,从海外的种类繁多的主题产品,到国内中短债基金,这些产品在创新之初,因为迎合了某些潮流,往往都是风光无限,引来众多老百姓的追捧。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曾经说过,股市从短期来看是一个投票机,但从长期来看,还是一个称重机。买基金是一样的道理,长期来看让老百姓满意才是硬道理。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