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当心择时交易演变为追涨杀跌
[ +  文字大小  - ]

    2008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不久,David F. Swensen在耶鲁大学做了一次公开报告,其真知灼见令人过耳难忘,这位与巴菲特并称为世上仅有的两位真正投资者的基金经理,不仅投资业绩优秀而且以敢于大力抨击美国共同基金的种种弊病而为人津津乐道,在他的《不落俗套的成功》一书中对共同基金持有人的择时交易进行了详实分析,通过对投资者在1987年10月股市大崩盘前后和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对基金配置情况的研究表明,基金投资者在牛市买进并在熊市卖出,事实证明了基金投资者的择时交易反倒演变为追涨杀跌,使投资者的荷包大为缩水。

    那么,我国的基金投资者在择时方面的表现又如何呢?为了研究我国基金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情况,笔者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即股票型、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通过观察在不同市场表现下,从基金发行到保有规模的变化来论证。

    首先,从历年基金发行募集规模表现来看。股票型基金募集规模与股票市场的表现完全吻合,即在股市牛市时,其募资规模水涨船高,在股市高涨时(如2007年度)股票型基金的募集规模最大,而在股市低迷时(如其后的2008年度)则急剧缩水。

    其次,从季度基金绝对保有规模与股市表现来看。在2007年全年里股票型基金保有规模迅速上升,而在2007年四季度至2008年四季度的一年时间里,虽然上证综指从历史最高点6124点下跌到1664点,但股票型基金的绝对持有量却未有显著变化,倒是货币基金明显表现出在牛市萎缩而熊市扩张的“安全港”特征,特别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股市自最高点持续回落4个季度以后(出现了最低点后),货币基金保有量达到高点。此时,不是应该转而投资股票型基金吗?

    第三,从各类型基金产品占比情况来看。股票型基金占比从2007年四季度的高占比一直坚持到2008年的第三季度,却在2008年第四季度时突然出现明显下降,持基信心消失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投资者都在憧憬着能“低买高卖”,在股市高点时减持股票型基金或转换为债券型或货币型基金,实现最好收益;而在股市低迷时则买入股票型基金,捕捉住最好的投资时机。暂且撇开“事后诸葛亮”之嫌不论,从理性投资角度来看,当市场持续高涨而人声鼎沸时,抽身而退需要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思维与勇决。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时间,只是复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已    
        ●市场危机时刻?这种思维模式或许可以让你豁然开朗    
        ●美股七天熔断三次,是时候重提大量现金在手的股神巴菲特    
        ●顺遂虽好,不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