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家子公司密集成立 基金加速构建资管集团化版图 |
||
|
||
面对券商、保险及私募的冲击,公募基金并没有坐以待毙。除了产品创新外,公募基金业务拓疆的脚步也从未停息。依托专业子公司开展非公业务,已经成为部分基金公司面对竞争寻求突围的共识之选。
截至昨日,在不到四个月时间里已经有20家基金子公司宣布成立,尽管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国内基金公司构建的资产管理集团化版图已初现雏形。 四个月20家子公司诞生 昨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工商注册取得牌照,招商基金也由此成为第20家“生子”基金公司,此时,距离证监会基金公司子公司开闸还不足四个月。 去年11月,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11月下旬,工银瑞信[微博]、平安大华和嘉实三家公司率先拿到批文;12月中旬,方正富邦、长安、华夏、博时四家的子公司相继获批;今年1月中旬,鹏华、天弘、富安达、红塔红土、兴业全球5家公司再获批文,随后万家、东吴、民生加银、泰信、国金通用、华宸未来和德邦的子公司也是陆续获批。加上招商基金,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基金子公司已经达到了20家。 不仅如此,包括诺安、景顺长城和汇丰晋信等多家公司都对外表示子公司在筹划中。 公募基金的新蓝海? “别人能进来,我们也可以出去,通过子公司能尝试更多业务,我们持积极态度。”对此,基金业人士如是评价。 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子公司可以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以及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显然,从理论上讲,基金公司几乎实现了法律之内都能做的业务,包括开展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权、另类投资等。显然,这些市场是公募基金竞争的又一蓝海。 在上海某基金公司专户总监看来,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撬起基金业构建资产管理集团化版图的跨界金融平台。公募基金业虽然发展了十余年,但受制于业务类型,资产管理规模发展裹足不前。而提供跨界金融平台的信托业务却在近年来发展迅猛,超过保险成为第二大资产管理机构。 “未来我们希望在公募这块不要‘失分’,同时希望通过专户子公司的业务取得突破。”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范围更宽、操作更为灵活的子公司,肩负了基金业打破发展瓶颈的重任。 人才、业务方向难题待解 尽管前途光明,但短期内基金子公司还很难爆发“生产力”。 “人是最大的问题。”北京一家筹备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坦言,本来人就不够用,为了做好子公司只能花大价钱去挖脚。由于类信托业务是基金业一致看好的方向,而基金公司懂信托业务的人员稀缺,近期便传来有不少基金公司开始挖脚信托公司人员的消息。 此外,对于子公司而言,究竟该靠什么业务迈出关键第一步也异常重要。在业内人士看来,帮助私募做投顾、发产品的通道业务,低风险的债券业务以及信托合作的定增业务等,都是子公司起步阶段可以着手做的事情。但目前多数公司还在观望。“通道业务、融资融券抢不过券商,股权投资已被做烂,房地产信托和股权质押面临信托业的竞争,子公司前景还比较迷茫。”业内人士坦言。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