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证全球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探索植物宇宙的诗与智 |
||
|
||
植物是静默的哲学家,用根系书写大地的密码,用叶片丈量光阴的刻度。也是自然的诗人,以花朵为词,以年轮为句,书写着亿万年的生存史诗。在这片静默而磅礴的植物宇宙里,生命的故事以万千姿态悄然书写。 7月27日,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线下专场以《植物奇旅》为主题,有幸邀请到了纪录片导演、植物科学绘画师、科普作家三位嘉宾老师,他们从科学、艺术与哲学维度解码植物的智慧,带领现场观众一同探索自然界中发光现象的科学原理与艺术魅力。 我们与植物的关系,远比想象中更亲密。从甲骨文里的“草”“竹”“禾”,到今日我们生活中的粮食、草药、木材……它们不仅是生命的能量源、守护健康的药材、构筑家园的建材,更是审美、哲学、情感的源头。 首位分享嘉宾是纪录片导演李成才。他带领团队跋涉险境,用镜头捕捉中国植物的壮美与坚韧。讲座开始李导就问在座的各位,什么是生命?同时用一段震撼的视频做开场。他说,他拍摄《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初衷是以植物生命为尺度,渴望人们对生命做一次沉思。 镜头捕捉到的不仅是植物的壮美影像,更是它们穿越时空、塑造文明的无声力量。 正如李成才导演所说:“我觉得中国植物最伟大的地方,是塑造了中国人,甚至人类的审美。”这句话,道出了植物深植于我们文化情感深处的力量。植物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着生命的韧性,在生命轮回、后代繁衍、适应环境与顽强生存中,与人类紧密关联而共生,谱写了万物成长的故事。 植物科学画是一门独特技艺,要求画家兼具绘画功底与植物分类学知识。如此“文武双全”的门槛,让这门手艺在国内成了“濒危职业”。第二位嘉宾是植物科学绘画师孙英宝,他也是科普美育自然教育体系创立者。他分享的主题是《笔尖上的植物科学》,他以绘画的形式,将植物的各个生长部位细节、解剖结构,甚至是生境同时完美地呈现出来,一笔一划雕琢着自然本真的永恒。
孙老师风趣幽默地介绍他严谨的科学画绘画过程,也用一段视频让我们更直观地体会到科学画的美。他强调:“科学画是以科学性为美学特征,首要的不是漂亮,而是必须和植株一模一样。” 一幅出色的植物科学绘图,则如同严谨的“生命记录者”,它能巧妙整合植物不同时期的特征,通过精密的“解剖小图”揭示植物的关键细节。 如果说,植物不仅有智慧,而且有时比动物还聪明,你会相信吗?植物们虽扎根不动,但可以主动去找寻异性;没有神经系统,却拥有接受刺激的反射弧,能迅速做出反应。可以说,植物不仅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生存策略的设计大师。 最后出场的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寿海洋,他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水果、木材、衣物等常见事物出发,为大家展示植物的智慧和奇妙。植物不会移动,却用根系感知土壤,用花朵吸引传粉者。他在考察中发现,羽毛三芒草用它“以柔克刚”独特的生存哲学去对抗干旱,让它在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的绝境中生生不息。寿海洋感叹的:“植物教会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对抗环境,而是与之共舞。” 植物们虽然没有眼睛,却能精准感知环境变化,这无疑是自然演化的奇迹。一花一叶,静默而磅礴,人生于天地间,与草木共存。当我们学会像植物那样顺应自然、张弛有度,或许就能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找到一方内心的绿洲。 从纪录片的光影到科学画的笔触,从高原的塔黄到城市的绿植,植物的智慧始终与人类文明交织共生。我们在探索中重识自然,在认知中深化敬畏。感谢每一位喜爱和支持大讲堂活动的观众,还有许多带着小朋友来到现场观摩学习的家长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聆听。我们期待与大家的下一场对话,共赴更辽阔的自然宇宙。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