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高温台风接力,天气如何影响投资?
[ +  文字大小  - ]

热,或许是大多数人这个7月共同的感受。北方早在6月就历史性突破40℃大关,而梅雨过后的江南高温预警接力不断,台风天的到来总算添上一缕凉意。而数据显示,这个7月我们似乎已再度迎来了“最热”夏天。

 

为什么夏天越来越热?极端天气会影响投资吗?在这个“最热7月”的尾声,我们一起来聊聊天气和投资的那些事儿。

 

今年7月“史上最热”?高温天气从何而来

 

今年7月,地球连续见证了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热一天”。

 

为何说“连续见证”?因为“地球最热一天”的记录已在今年7月被连续刷新:73日全球的平均气温达到了17.01℃(包含大片的海洋和冰雪覆盖的南北极地区),而接下来的74日、5日再度以17.18℃刷新记录,76日达到17.23℃,成为了有记录以来的地球最高平均温度(数据来源:美国缅因大学气候研究所Climate Reanalyzer)。

 

极端高温背后,或许是气候变化和7年来首次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世界气象组织7月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且至少为中等强度,或将导致全球气温的飙升。而在中国,据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介绍,受夏季季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我们也进入了“加长版”的三伏天,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自1961年有数据以来,2023年的高温天数已经再创新高。

 

天气越热,交易越冷?

 

对投资者来说,高温天气有什么影响?有的基民可能“热到不想投资”,有些人则觉得“天热容易上头”。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曾在行为金融学中有过研究。

 

2021年,四位法国学者探讨了“天气越热,交易越冷”的现象。这篇论文选取了1995-2019年间的样本,发现当巴黎温度高于30℃时,股市的交易量将显著下降4%10%,他们认为高温会对投资者的精力、情绪和专注力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可能误导投资决策、减少交易行为 (Jonathan Peillexa, 2021)

 

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的教授也关注到了天气与投资的话题,从空气质量切入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这篇发表于顶级金融学期刊的论文,分析了2007年到2015年间247个城市、773198个基金账户的完整交易数据,发现雾霾也会影响投资者的行为,但不会导致交易减少,而是在情绪和认知偏误的驱使下让投资者更容易犯错 (Jie Li, 2021)

 

另一方面,仅从A股三伏天期间的表现来看,高温天气和股市交易量似乎不存在绝对的正反向关系。2008年到2022年间,对比沪深300指数每年7-8月和1-2月的成交量,15年里有10年夏天的交易量超过了冬天。但从沪深300指数和偏股基金指数每年78月的区间表现来看,下跌的年份为8年,上涨的年份为7年,差异并不显著。

过去15年沪深300指数交易量的冬夏对比

过去15年沪深300、偏股基金指数7-8月的表现

 

数据来源:WIND,每年夏天的区间为07/01-08/30,冬天的区间是01/01-02/28,基金投资须谨慎

 

天气似乎的确影响着投资者的行为,但呈现的情况可能并不相同。那么行为金融学之外,高温天气对投资的影响是否有更明晰的解答?

 

1.5℃背后是千亿美元?气候变化的投资答案

 

相较投资者行为,气候变化或许是以上问题更确定的答案。

 

联合国发布的《气候变化2023》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1.1°C,为了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1.5℃全球升温控制目标”,仍有巨大的投资窗口,对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更为明显——据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所需的气候资金就需要增加36倍,每年需要1270亿美元,到2050年每年则需要2950亿美元。

 

而这个7月火热出台的两大政策也在呼应气候变化背后的投资趋势:

l  77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CCER呼之欲出,即将为我国碳交易市场补上一块重要的拼图。CCER是一种最主要的标准化碳交易品种。积极减排的企业,有望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得绿色收益,从而会有更强的动力推进低碳转型;投资者可以提供CCER获得、开发更丰富的碳金融资产,更好地追求投资回报和绿色影响力的双赢。

l  726日,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发布声明,鼓励各国证监会根据本国情况采纳、应用或参考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的两项新规《IFRS S1: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IFRS S2:气候相关披露》,两项准则均吸收了TCFD气候相关财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框架。这意味着这两项准则将为全球企业的气候变化行动提供鲜明的指引,投资者也将拥有更好的“尺子”去度量和筛选气候变化时代的优秀企业。

 

 

也许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气候变化听上去有些遥远,但某一段时间的酷热难耐、某一次的暴雨内涝、某一个暖得非同寻常的冬天,都在提示气候变化的存在。至于如何在投资中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可以积极关注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资相关的产品和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值得信赖的基金管理人,借助专业的力量应对气候变化。

 

兴证全球基金作为PRI签署方、TCFD支持机构,也在今年7月作为创始成员机构加入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我们将持续深化低碳金融实践,积极践行ESG投资理念,期待与你向善投资、向远而行!

 

参考资料:

Jie Li, M. M. H. Z. J. Z., 2021. Air Pollution, Behavioral Bias, and the Disposition Effect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42(2), pp. 641-673.

Jonathan Peillexa, J. P. G. G., 2021. Extreme heat and stock market activ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180(106825).

中国青年报:地球最热的一天,2023/7/12

央视网: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厄尔尼诺条件形成,2023/7/5

新华网:多地出现持续高温,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 2023/7/3

中金公司研究部:CCER蓄势待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

AR6 Synthesis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3,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IPCC AR6 综合报告 | 《气候变化2023》十大重点解读,世界资源研究所

 

风险提示:本文为投资者教育资料,仅用于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多角度的投资者教育素材,非营销材料,亦非对某只证券或证券市场所做的推荐、介绍或预测。本文内容不应被依赖视作预测、研究或投资建议,也不应该被视为购买、出售任何证券或采用任何投资策略的建议。投资须谨慎。兴证全球基金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或基金经理曾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观点具有时效性。

投稿者参与兴证全球基金的本次投稿活动,视为对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授权,即兴证全球基金可以在公司自媒体平台、其他合作媒体平台、印刷物等媒介上使用投资者提供的相关素材(包括头像、照片、文字等)。感谢参与者对本次活动的关注和支持。活动过程中收集的参与者其他个人信息仅供本次活动使用,我们将严格保密。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雅鲁藏布江“史诗级项目”,对投资意味着什么?    
        ●践行ESG投资,兴证全球基金再度受邀参与联合国环境署会议    
        ●这一领域,将是中国企业下一个必争之地?    
        ●兴证全球基金秦杰:公募基金的ESG战略探索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