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开放式基金规模与收益的关系 |
|||||||||||||||||||||||||||||||||||||||||||||||||||||||||||||||||||||||||||
|
|||||||||||||||||||||||||||||||||||||||||||||||||||||||||||||||||||||||||||
藉借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行情之力,开放式基金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理财生活中。基金产品日益丰富,投资者在购买开放式基金时,难免总要顾忌到基金规模的大小。在相同的投资市场与投资时期,我国基金业绩表现的差异与本身规模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小规模基金能获取更好收益?相同基金公司旗下相同类型的开放式基金其业绩表现差异是否与规模有关呢?是规模影响业绩还是业绩决定规模?这似乎有点“先有鸡抑或是先有蛋”的悖论。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考察2007-2009年3个年度中成立一年后(即运行期在1年以上,基本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出其稳定的投资管理能力)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依据每个年度的年终收益率排名情况与其年终基金市值规模情况进行分析。 在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250亿元以上的大规模基金业绩表现优异、50亿元以下的小规模基金则明显逊色、50亿元-250亿元间的基金则未表现出业绩排名与规模间有显著的关联。这个结论似乎也意味着在牛市中存在着规模效应,即资产规模越大则越容易获得更多收益。在2008年的熊市行情中,150亿元以上的大基金反而表现逊色了,基金规模为100亿-150亿元业绩相对出色,而在其它规模基金中未表现出规模收益的效应。在2009年恢复性上涨行情中,250亿元以上的大基金业绩表现优异,50亿元以上规模的基金大部分业绩排名靠前,而50亿元以下的基金业绩表现相对偏弱(参见表1)。通过对基金超额收益与超额规模进行回归分析发现,2007年与2009年股市上涨时,二者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在2008年股市下跌时,二者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同样地,t值检验表明,在95%以上置信区间,2007年和2009年的相关关系是显著的,而2008年则不显著。综上所述,从较长时期来看,基金规模与业绩间并无稳定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的现象是大基金的业绩在牛市行情相对出色。 表1: 2007-2009年度基金业绩排名三分法中基金规模分布情况
那么,在相同基金公司旗下的同类型开放式基金的规模与业绩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整体而言,相同基金公司旗下的同类型产品,其规模与收益间未表现出显著关系(即无关)占绝对比例,即在共享相同研究资源下,产品业绩好坏与产品规模大小未有定论;有意思的是,二者之间表现出相关关系的多数(91%以上)出现在公司仅有2只同类型可比基金产品时,而当只有2只可比产品时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或正或负的关系,如果只考察同一家基金公司同时拥有3只同类型基金,则仅有不足22%的产品表现出相关性(包括正相关与负相关)(参见表2)。从这个角度而言,同样可以说明基金的规模与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表2: 2007-2009年相同公司产品的规模收益关系
那么,基金产品业绩是否与前一年度基金产品规模有关呢?或者是,基金产品规模与前一年度的产品业绩有关呢?以2009年业绩(规模)对2009年和2008年规模(业绩)进行回归,来考察2009年基金产品业绩与当年度产品规模和上年度产品规模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并依此类推。可以发现:2008年度、2009年度和全样本中,不论是从拟合度或t值检验结果均表明,前期基金规模对当期基金业绩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同时,2008年度和全样本数据表明,前期基金收益对当期基金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关系。 根据ICI(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国外成熟的基金市场中,投资者在申购开放式基金前最为关心的因素依次为成本费用、历史业绩和风险,而在购买后投资业绩则成了最为关注的首要因素。市场有效性理论指出,市场是否有效(即能否正确及时地反应资产价格)取决于信息的充分性,在我国目前尚处于非有效性市场阶段,基金投资者的选择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基金业绩的前期表现。综上所述,当期基金规模与当期基金收益之间未有显著的关系,而当期规模(收益)与前期收益(规模)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契合了目前的国内市场状况。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