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保基金应发挥积极作用 抑制权证投机 |
||
|
||
近期,伴随市场波动加大,认沽权证市场又呈现出新一轮过度投机现象。大盘一跌,认沽权证就有机会,这似乎成为了一般投资者普遍认可的规律。 但实际上,近两年的牛市行情以来,所有的认沽权证都已处于严重价外状态,之前到期的几个认沽权证都以一张废纸告终,目前正在交易的几个认沽权证也将难逃价值归零的命运。在认沽权证上市、创设(如果有创设的话)到最终归于零的整个历程中,各参与者的得失可以表达为下面的公式:投机者整体的亏损=为上市公司代付的一部分对价+创设券商的利润+交易券商的佣金收入。 创设制度推出的初衷是通过由创新类券商增加权证数量,达到平抑权证价格过高的目的。但从目前来看,一方面,由于投机过盛,平抑的目的未能达到;另一方面,创设过程尤其是认沽权证的创设却变成了创新类券商的一种纯粹创收行为。之前的权证创设已经为创新类券商贡献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财富。最近几天仅券商再次对招商认沽权证创设的七亿份权证,就可以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向券商转移二十亿左右的利润。创设利润将完全从投机者的财富中取得,投机者损失的大量财富固然是“买者自负”的结果,但如此的财富转移恐怕也不是一个妥当的安排,况且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无知的中小投资者的财富损失。因此,可以认为,国内目前的权证创设尤其是认沽权证创设是一种纯粹的利润转移活动,创设已是一种无风险的暴利游戏。 监管层两难处境 其实,对于如何平抑权证市场的非理性投机问题,监管层一直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之中。如果不增加权证供给,权证市场将长期成为纯粹赌博的市场,权证原有的市场功能无法实现,权证市场乃至相关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发展也将停滞不前。而如果为了达到供求平衡,允许大量创设权证,以及将来允许券商大量推出备兑权证进而向市场供应更多的权证,如果供应量足够大,是可以达到权证市场供求平衡的目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恐怕将有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财富流给十几家券商。这不仅不公平,而且对于证券行业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恐怕都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引入创设制度后是否达到了希望的效果,是否产生了其它意想不到的后果,值得进行回顾和反思,种种顾虑恐怕也是深交所迟迟没有允许权证创设的部分原因,之前上证所对券商的权证创设也一度实行了额度限制。 应允许社保基金优先创设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