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就是一种信仰 |
||
|
||
【编者按】【中国音乐的母语——民乐,成为了打开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城市草坪天天演的方式。一台《长征路上民歌行》,不仅仅是个体的怀旧,更是历史的重温。它在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更丰厚着人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的感悟。 从2016年10月15日至11月12日,26场演出精彩和即将精彩这块城市音乐草坪。 这是艺术的盛会,大众的节日。26场演出,有交响乐、管弦乐、摇滚乐等多种音乐风格,有歌剧、昆曲、民谣、木偶、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有来自上海民乐团这样植根本土的中国声音、上海味道,也有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既神秘古老又现代热情的卡塔尔爱乐乐团…… 音乐是这里的通用语——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城市的音乐团体,来自天南海北的爱好音乐的观众,用它沟通彼此,呼应心灵;而历史与未来,也藉由音乐,在当下相遇。 在这里,音乐,就是一种信仰。】 【一片岁月的深情】 如果植物也有神经,这些天来,这片草坪上的小草们,该会时时因为乐音而幸福地颤抖吧? 10月15日上午10点,随着那一串串柔婉抒情而又清脆激昂的旋律倾泻而出,上海民族乐团以一台《长征路上民歌行》,打开了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城市草坪天天演的帷幕。 而之后,美库原创的“天草之间”上海首届游牧音乐会、闲舞人剧场的《莲花》集锦、上海歌剧院的《长征组歌》、卡塔尔爱乐乐团的音乐会,继续精彩纷呈。 最热闹的莫不过于10月23日那一天,在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和上海音乐厅的5个区域内,集中呈现了包括草坪音乐会、昆曲演出、影像装置等形式多样的20多场演出活动。12小时不间断的缤纷灿烂,构成了一场音乐的狂欢。 精彩还在继续。未来三周内,还将有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埃及国家民俗艺术舞蹈团、覆巨舰歌舞剧院、上海木偶剧团等音乐团体登台亮相。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没有梁的草坪音乐会,乐音传得更远,远到天上的白云,远到人们的心里。 这是延续了15年的深情: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市群众文化特色品牌项目,“天天演”活动已经在黄浦区成功举办了15届。 这是知音的携手:2014年设立的“艺术天空”,是艺术节的核心板块,从设立的那一年,它便携手“天天演”,在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举行了10场演出;2015年,艺术节组委会决定,将“天天演”活动升级为“艺术天空”活动,并加大在城市草坪音乐广场的演出密度,引进更多名家名团;今年,更是将“艺术天空”的开幕演出、闭幕演出以及“12小时狂欢日”品牌活动放在城市草坪举办。 去年,“艺术天空”——城市草坪天天演系列演出,共吸引观众4万人次;今年,这个数据无疑将会被轻松刷新。 对此,黄浦区文化局很有信心。信心来自筹备期那一个个忙碌的日子,来自往返沟通中那一个个细致的考量,来自激发区内外各类社会资源全情投入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全新运作模式。 用心,才有信心——有信心把“艺术天空”——城市草坪天天演打造成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户外艺术体验品牌。 【一个民族的精神】 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一句“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依然盘绕在凌霞的脑海,有时还跑出了她的脑袋,她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正在哼唱这个旋律。身为一枚“80后”,她从没想到自己会“就这样被民歌征服”。 但也许正如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所说,只要这一场“长征路上民歌行”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记忆,甚至能让他们回家后还能哼几句,那么,“我们就把‘长征’给到他们了。” 以音乐为载体,要把什么样的长征、长征的什么给到观众? 佳琳带着妈妈听了这场音乐会。她说:“听着听着,妈妈就跟着轻轻哼起来了,有一段,她的眼角还挂了泪花。” 所有青春的热血记忆都在瞬间复活,“妈妈说,那些歌,他们整个学生时代都在传唱。” 但,不仅仅是个体的怀旧,更重要的是历史的重温。 音乐,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摸:25000里的艰难行程,380多次浴血的战斗,雪山、草地挑战着中央红军的极限,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有的艰难与困苦,所有的深情与坚忍,所有的豪迈与勇敢,都凝聚成了长征所经11个省的不同风格的民歌。 那一首《井冈山上太阳红》,有着广泛流传于江西地区的《采茶谣》的柔婉和抒情,却又有着《采茶谣》所没有的坚定、有力与果敢;那一首《十送红军》,混杂着吉安、永新、安福等不同地方的不同味道,因为,哪里有红军上前线,哪里就有男女老少唱着歌儿送别;那一首《康定情歌》,又替多少四川好男儿诉说了衷肠;最后那一曲《红军不怕长征难》,当年唱出了中央红军的信心,而今天,则唱出了民族的精气神。 用中国音乐的母语讲述长征故事,丰厚人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的感悟,这就是这台红色经典音乐会给到观众的。 这中国音乐的母语,就是琵琶、古筝、二胡、竹笛,就是民族的管弦乐,就是“中国腔”、“中国味”。 “用民族的音乐方式,展现民族的精神气质,可以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罗小慈说,“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对一个近百年来受尽屈辱的民族来说很重要,而在这个民族实现了经济滕飞、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这种文化上的建设就不仅是重要、更是迫切了。因为,如此快速和高速的发展,太需要文化上的支撑了,太需要建立起一种不浮不躁、既自信又稳重的文化心理了。” 【一段历史的记忆】 为什么选择在城市草坪音乐广场演出?罗小慈回答:“因为民乐与自然是最契合的,古人就是在林间吹笛、树下抚琴、山间唱歌的。” 与罗小慈心有灵犀的,是“美库原创”的黎冬。他和他的团队带来的“天草之间”,是一场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布里亚特、巴尔虎蒙古、满族、藏族等游牧民族经典曲目的综合演出,藏族歌王四郎贡布、长调歌王哈斯巴图、蒙古天团“哈萨日”、灵魂组合“追风骏马”、满族灵歌者八音赫赫、巴尔虎百灵“苏德日”、马头琴王子韩牟人等人的演绎,让上海人民领略到了草原民族的风采。 “我还特约了汉族民歌歌唱家陈俊华,因为民族的大家庭里,不能没有汉族;更因为,其实在人类发明农耕之前,我们都是游牧民族。”黎冬说。 50岁的黎冬是蒙古族,蒙古名字叫额布勒夫,意为“冬天的儿子”。黎冬的父亲是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团的创建者和第一任团长,黎冬的童年和青春在歌舞团的大院里、乐池边度过。20多岁时,黎冬离开草原,来到北京。原以为,城市会让自己渐渐模糊草原的风景,一手带出追风骏马、“旭日阳刚”等众多歌手和歌唱组合的成功,可以让自己渐渐忘却牧歌的旋律,但事实并非如此,“年纪越大越想念草原,越想念草原的歌。”黎冬说。 于是,去年,黎冬卖掉房子,筹钱办了第一届呼伦贝尔游牧民族音乐节。节办完了,钱花光了,身边的人也走光了。走前大家都说:“再也不干这又累又赔钱的节了。”但是,今年,大家又聚到了黎冬的身边,在来到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之前,第二届呼伦贝尔游牧民族音乐节刚刚闭幕。 带着“天草之间”来上海,黎冬有着不小的野心:“上海有爵士乐,有歌剧、音乐剧,我想让上海也听听马背上雄风的吟唱。” 是音乐,唤醒了黎冬对草原的记忆,而黎冬想用它,唤醒人们更古老的记忆。“有这么一首摇篮曲,在草原上已经传唱了1200多年。想想,多少个夜晚,它从多少代母亲的口中哼唱出来,给多少代的孩子带来了爱和安抚。” 不忘来处,才能明了去处。 黎冬和“美库原创”,孜孜不倦地搜集着这些古老的歌谣,不仅把这些口头的传唱用谱子记下来,更用现代技法进行时尚编曲,让古老记忆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复活。 但上海,并不是黎冬野心的终点。“美库原创”与中国台湾风潮音乐制作公司签约,聘请六座葛莱美奖得主丹尼尔·何,以国际化的音乐表现手法演绎这些千年牧歌,打造系列音乐专辑《天草之间》,系列专辑中的第一张专辑将送选2017年的“格莱美”奖评选。 【一种对话的语言】 音乐的起源是什么?是洪荒时代不能交谈的人类用来传达感情的牙牙呼喊。 那时的不能交谈,是因为没有语言和文字;但是,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语言和文字的不同导致文化的不同,心的“交谈”依然存在障碍。这时候,承担“对话”功能的,依然是音乐。 卡塔尔爱乐乐团,是这世间诸多乐声中的一种,它来自沙漠,拥有与众不同的质感:在一阵狂风中将人包裹,仿佛沙尘暴的席卷;但刹那,它的温柔又将人带入绿洲。 卡塔尔爱乐乐团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亲善大使、卡塔尔莫扎王妃于2007年亲手创立。2008 年,由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执棒完成的首场音乐会,惊艳国际乐坛,从此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音乐文化名片”。 昨天的城市草坪音乐广场,悠扬着的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圣桑的《酒神之舞》……卡塔尔爱乐乐团为上海展现了一个现代、神秘与热情共存的阿拉伯神话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音乐浸润中,展开着文化的对话。 全团101名职业音乐家,来自32个国家,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音乐是他们的对话,而执指挥棒的,是一张标准的中国面孔——2015年马尔科国际指挥大赛新科状元庄东杰;节目单上,紧随着“一千零一夜”、“阿拉丁之梦”之后的,是“中国舞曲”、“黑人舞曲”,美的旋律是通行证,无论这音乐的语言来自哪里。 德国的《今日音乐》杂志评论乐团:“音乐总是水到渠成,充满愉悦和欢乐,观众的热情被越燃越高。” 美国的《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国际化的卡塔尔爱乐乐团的成立,完全颠覆了西方世界对中东地区音乐发展的固有印象。乐团将东方与西方的音乐传统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音乐没有国族界限,就像那些华美的东西一样,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可以抗拒。” 而最终的评判来自草坪音乐广场的观众:“太棒了!他们明年还来吗?” 【一份社会的责任】 从小在北京东路、福建路老房子里长大的雪丽,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搬去了浦东,但退休后的她,三天两头坐着隧道三号线回黄浦。“黄浦的文化公益活动多,我从‘上海黄浦’、‘一票通’、‘文化云’等网络平台上一得到消息就赶回来。” 自两三年前知道了城市草坪音乐会,雪丽回来得更勤了,“票子都是免费的。” 票子是免费的,参与演出的却都是名家名团,这笔账怎么算都算不过来。 的确,在高品质音乐与普通大众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距离,而填平这条沟壑的,则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 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全基金”)正是这样一家公司。当黄浦区政府提议公司是否可以赞助“艺术天空”——城市草坪天天演时,公司欣然答应,因为,支持普惠大众的品质音乐文化演出,正是兴全基金挑选公益项目的标准之一。 成立于2003年的兴全基金,是一家管理规模已经超过1900亿元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国内一流的专业投资机构,兴全基金对创新和责任文化的追求,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公募基金行业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过去九年间,公司凭借良好的投资业绩表现七夺业内最高金牛基金公司奖,总获奖数行业第一。同时该公司努力践行社会公民角色,参与支持了多项社会公益活动。 2008年,兴全基金发行了国内首支社会责任基金——兴全社会责任基金,公司将该基金每年管理费收入的5%计提为公益资金,再加上公司员工们的捐赠,近年来该公司每年在公益项目上的投入都在千万元以上。截至2015年底,兴全基金累计公益支出达7238万元。在2014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排行榜的评选中,公司以当年1068万的公益支出荣居榜单第64位,成为唯一上榜的公募基金公司。 做公益,兴全基金有自己的主线。一条线是助学助教,主要着眼改善国内乡村教育软环境,支持贫困学生求学进取,鼓励乡村教师师德、心理的培训,致力于促进资助对象的能力建设;同时也在国内五大高校设立“复兴论坛”,以探讨中国现实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和普及学术为主; 另一条线是支持文化科普类及体育项目,推动文化艺术的弘扬与传承、普及科普教育等。在文体类项目的选择上,“兴全基金”尤其凸显其个性与风格。“我们要做雪中送炭的人,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者。”兴全基金管理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说。这意味着已经是公众焦点、人们趋之若鹜的文艺演出,兴全不赞助;年轻艺术家原创的、带有探索性质的节目,兴全毫不吝啬。虽然就广告效应来说,显然前者对公司更有利,但简单的广告效应从来不是公司追求的重点。正像赞助“艺术天空”——城市草坪天天演,公司看重的是活动的惠民性。“让百姓得实惠,让大众走近艺术,享受并支持文化和艺术的传承,这钱花得值。” 兴全基金市场部负责人说。据了解,上海音乐厅的“音乐下午茶”、东方艺术中心的“未来大师”、“名家名剧戏曲月”等项目,都是兴全基金常年资助项目, 在兴全基金看来,社会责任方面的支出钱花得值,还在于,正是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在公司形成了“重责任”的企业文化。在公司内部,员工可以提出自己的公益计划,或推荐公益项目;参与公益的形式可以是捐钱,也可以是出力。公司规范而高效的公益政策,让员工有更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也更好链接着员工和公司的相互认可及情感。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兴全基金的员工离职率仅为同期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做公益不是单向地付出,相反,我们收获了很多。”兴业全球的员工这么说。 这种获得,是员工满满的幸福感。“全公司员工做公益,用的都是业余时间,大家累却快乐着。” 这种获得,是客户妥妥的信任度。“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坚持多年主动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们不会对我们客户负责呢?”客户张先生的想法很有代表性。确实,正是兴全基金,在2007年和2015年的股市的最高点,两度提示了风险。现在回头看,不少当时发行的产品,可能到今天都没有解套。累计33座金牛奖和过去十年股票投资主动管理能力排名第一的荣誉,既是对“兴全基金”专业水准的肯定,更是对其责任担当的最好回报。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