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可转债市场迎来跨越式发展良机
[ +  文字大小  - ]

    身处困境的可转债市场迎来一针"强心剂"。中国银行日前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拟发行不超过400亿元的人民币可转债,这将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传统型可转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行可转债的发行将开创可转债市场新纪元。

    国海证券债券分析师李杰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行转债的成功发行将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进而打消许多企业对融资规模的疑虑,并引来他们的纷纷效仿,从而使可转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兴业可转债基金经理杨云也表示,作为金融行业巨头,中行发行400亿元可转债,对可转债基金及一般债券基金都是一件大好事,发行后转债基金有望打开申购限制。此前,作为可转债市场的重要投资者--债券型基金,由于可转债市场规模限制,以可转债为投资标的的可转债基金已限制当日5万元以上申购有1年多。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开始,国内可转债市场最高规模曾达到过300亿元,一度可转债融资超过了增发和配股的再融资总和。但由于发行规模的持续萎缩导致可转债市场严重供不应求。数据显示,截至1月22日,沪深可转债存量12只,余额不到120亿元。"可转债市场规模如此惨淡,不是需求少,而是供给太少。"业内人士表示。杨云认为,造成国内可转债发行出现萎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是与一些上市公司对可转债这一品种仍不熟悉有关,有一定的专业障碍,觉得先发转债再转股过于繁琐等。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与可转债的融资条件过于苛刻有关。建议借鉴海外成熟市场经验,将可转债融资纳入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将其提高到与股权融资、一般债券融资同等重要的分量,并采取措施引导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同时,可参照债券与定向增发条件,放宽可转债融资条件。

    2005年以来,债券型基金规模的壮大与可转债市场存量的下降形成强烈反差,导致可转债市场的溢价率水平居高不下,市场需求旺盛。中行可转债的出现,使可转债市场存量有望达500亿元左右,不仅满足债券型基金的投资需求,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转债市场,促进转债市场未来的扩容与发展。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可转债融资具有多方面的好处,利息上优于债券融资,增发价上优于增发融资,而且可转债融资对股本的摊薄效应是逐渐释放的,可以被企业的利润增长同步消化,对银行每股盈利和ROE压力很小。更重要的是,可转债融资可能广受股东和市场欢迎,对正股的冲击压力较少,甚至基金会为了获配可转债,在融资前买入正股。业内普遍认为,对资本市场参与各方而言,大力发展转债市场将是多赢选择,契机目前已经成熟。中金公司分析师张继强分析指出,首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市公司对可转债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万科、南山铝业、丝绸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已经多次尝试转债融资,并获益匪浅。其次,由于目前可转债二级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筹码稀缺严重,加上投资者对股市仍有乐观预期,导致对可转债需求十分旺盛。再次,资本市场面临再融资潮,而转债品种融资成本低,发行难度小,有望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选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采取转债融资方式是化解国有大银行再融资难题的最佳途径。

    "若中行400亿元可转债顺利发行,可转债市场规模即可翻几番;若工行、建行和其他上市银行纷纷仿效,可转债市场将在201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公司债市场(截至22日收盘公司债存量1134.9亿元)。并形成银行主导可转债、地产主导公司债的局面。"杨云表示。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转债市场的大扩容不是利空,而是利好。目前可转债是严重的供不应求,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债,在中国特殊的背景下对投资者而言违约风险几乎为零,因此买入可转债等于以一定的机会成本买入一个看涨期权:成本约为所放弃的同期金融债与可转债票息之差,而潜在收益是股票价格上涨触发转股所带来的超额收益,而且该超额收益很可能远高于投资普通债券所带来的传统票息收益和价差收益。因此,2010年可转债很可能成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主战场。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市场疯狂,选择怎样的基金经理补偿“想赢怕输”心理?    
        ●多元策略应对经济热度,兴全汇吉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即将发行    
        ●兴证全球“增强侠”申庆全新起航 打造中证800指数新“变形金刚”    
        ●兴证全球基金申庆:中证800长期投资价值显著 指数增强也要“十八般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