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指数投资:“社会责任”的新标杆 |
||
|
||
寄语: 南方低碳指数的推出,有利于推动以低碳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责任投资”,是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兴业全球基金副总经理徐天舒 低碳指数投资:“社会责任”的新标杆 2010年,“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收官之年。目前,当全国大半地区开始为节能减排达标而下发“限电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低碳经济”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除了象征着节能指标的具体数据。 或许在投资者的眼里,低碳经济有着更深的意义,它可以代表一项社会责任,或者众多投资机遇。当“低碳指数”开始亮相之时,投资机遇与社会责任也真正找到落脚点。 低碳经济:由“概念”进入“实操”阶段 前不久,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七大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种种的政策扶持与引导鼓励。 据了解,在国务院鼓励的七大新兴产业中,低碳经济实际上占一半以上份额。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电动车可以说近乎是100%的低碳行业,而其他新材料等行业也有不少涉及低碳。 市场分析师不无乐观地估计,七大新产业50%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这意味着低碳经济开始由“配角”向“主角”转变,由“概念”进入“实操”阶段。 时光指针拨回到一年前。2009年11月底,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加上去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一时间,碳足迹、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充斥了人们的眼球,有关“碳”的话题一时风光无俩。 但事实上,当时人们对“低碳”的解读更多地限于日常生活领域,诸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多骑自行车上班等,而很难想象怎样把这一概念产业化,进行经济上的“实操”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杜表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在日常节能降耗的基础上,改变既有的存量较少的使用能源种类,同时防止因追求GDP而过度浪费投资,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的现象。 有关专家表示,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是在发展中排放最少量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发展经济的一种最佳模式,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做过有关的测算:中国构建绿色经济,未来20年需要投资约40万亿元,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蛋糕”。 低碳指数投资直向“社会责任” 据了解,低碳指数希望以量化的形式反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发展的低碳程度,它有如衡量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温度计”,为中国低碳产业、低碳金融的投资提供了一个判断的标杆。 如果说衡量一个人的低碳程度,可能通过他的衣食住行可见一斑,那么,对一个企业进行低碳程度的测评则有些令人废解。兴业全球基金副总经理徐天舒表示,对企业整个碳排放总量的测量,可以引入“生命周期”的理论,即不单纯看企业生产某个环节中排放“碳”的多少,还要看整个企业运作过程当中,从生产到销售,以及到售后维护等方面,整个生命周期链条碳排放量的总和。 徐天舒认为,对碳排放进行量化后,对投资会带来比较大的作用。很多股民、基民的钱要求投到碳排放非常低的企业里面,从而从事一部分的“低碳投资”或者说“社会责任投资”。一旦有了具有的碳排放量指数,股民、基民投资的方向十分明了。 徐天舒还表示,在海外的社会责任投资过程中,股东倡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它利用公司股东对企业管理的特定权利,通过与公司管理层直接对话,更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阶段,企业环境污染、血汗工厂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些不低碳、不环保的企业在酿造悲剧的同时,也阻碍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基金公司可以通过“社会责任投资”,发起要求企业关闭污染源,改进污染治理技术,保护劳工权益等议案,发挥股东倡导的作用。 据SIF统计,美国社会责任投资,采用股东倡导策略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7000亿美元,占所有社会责任投资资产规模的27%。可以相信,未来不久中国也将出现规模不小的通过低碳指数标杆进行的“社会责任投资”。 |
||
[收藏本页]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