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岳南:南渡北归——抗战中的教育、学术与战后的分流
[ +  文字大小  - ]

201193下午两点,“复兴论坛”第四十四期讲座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拉开序幕,本次讲座邀请到《南渡北归》三部曲的作者岳南,为到场听众讲述了“南渡北归——抗战中的教育、学术与战后的分流”这一主题。

 

 

 

岳南老师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是我国首位在全球有影响的考古纪实文学作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并着重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学府人文知识分子学术、精神以及人生历程的研究。主要作品有《南渡北归》(三部曲)、《陈寅恪与傅斯年》等。

 

讲座伊始,岳南老师首先从新书的题目说开去,主要为大家介绍了作品中“南渡”与“北归”之所指。“南渡”字面上看就是从中原向南迁,偏安江南。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十分著名的南渡,分别是晋朝的南渡、宋朝的南渡和明朝的南渡,而书中叙述的“南渡”,是指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各批中国著名大学的教授、学子自平津、华北沦陷区向南撤离的过程。历史上前三次南渡之后,看到的都是国破家亡,南渡之人再也没有能够回归中原。而书中的这次“南渡”却在十年之间收复中原,将日本鬼子赶出家门,凯旋而归。《南渡》描写了在抗日战争岁月中,南渡的学人们如何在流亡的途中不忘兴学的艰难历程。

 

紧随着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凯歌声中,这些流亡知识分子开始了大回归,《北归》正是追随了他们自西南重返中原的脚步。“南渡”、“北归”本已动荡,而知识分子的命运却依然多舛,战争之火又起。随着国共内战炮火再起,这些大师、巨子们又要在战争中重新做出人生的抉择,是走还是留?第三部《离别》追寻了大师们最后的足迹,无论何方,这一代大师们都在时间的河流中慢慢消逝,成为了大家的慨叹。通过近十年的时间,岳南正是遍寻翔实的材料,复原了一代大师们的人生轨迹。

 

 

 

虽然是在战火连天的环境中,知识分子们遭受了很多困苦,但他们中很多人仍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内心的浑然正气甚至豪气,这被岳南称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头儿”。比如在七七事变之后,一批知识分子如胡适、陈寅恪等,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无法与日本同日而语,主张和谈。而当时在庐山,蒋介石经过一番思量最终决定号召全民抗战。这些主和的知识分子在此时,毅然转而支持抗日并争相奔走,这一点着实让岳南老师感到十分大气。又如,一些知识分子在抗战中以文化大师的身份,提出了中国必胜的观点和理据,不仅仅是乐观,更是清醒,中日战争的发展印证了他们对两国局势的准确把握。当然,更多的,是在艰苦的南迁环境中治学、办学的学人们。比如中国的考古界,在兵荒马乱之时进行了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震惊了全球。这一时代的大师们,不但没有中断办学、教育,反而提出“战时教育须作平常看”,坚实地、按部就班地把教育办起来,也正是种种这样的意志力,创造了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奇迹和一代大师。

 

那么,大师是如何产生的?甚至,大师为何成群地在一个时代出现?岳南将其归结为三点:一为人才的培养与回归,二为学术交流之畅通,三为学术成就之关键——学术自由。岳南认为还是应该从这些因素中去解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讲演结束后,岳南与现场的热情听众进行了互动,听取他们对《南渡北归》的阅读感受和建议,也回答了他们对书中细节、人物、构思的疑问。讲座结束后,仍有众多读者、听众围拢在岳南老师身边不愿离去。岳南老师为大家还原了战争年代中的著名高校、享有盛名的学者,为大家拼凑出建国前后知识分子群体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图景,而随着这一段追忆,希望能对中国未来之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市场疯狂,选择怎样的基金经理补偿“想赢怕输”心理?    
        ●多元策略应对经济热度,兴全汇吉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即将发行    
        ●兴证全球“增强侠”申庆全新起航 打造中证800指数新“变形金刚”    
        ●兴证全球基金申庆:中证800长期投资价值显著 指数增强也要“十八般武艺”